1969年,殲-8首飛成功,被譽為“中國最快的戰斗機”,本以為它能一飛沖天,結果服役后問題不斷,曾一度被飛行員吐槽“除了速度快點,其他啥都不行”,甚至連閱兵都沒資格參加。但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款幾十年都沒人看好的老飛機,居然在今天重新翻紅了,還成了專門對付隱身戰機的利器。
殲-8到底用了什么新技術,能“咸魚”翻身?
殲-8曾經為何“不受待見”
殲-8戰斗機是1960年代中國自主研制的一種高空高速攔截機。1964年開始研制,1969年首飛成功,當時的目標就是攔截高空入侵的偵察機,比如U-2偵察機。
殲-8的外形很特別,機身長而尖細,兩個發動機并排安裝,飛行速度能達到兩倍音速,最高能飛到兩萬米的高空。
不過,殲-8雖然速度快,但早期版本的問題也不少。首先,它用的導彈是最初型號的霹靂-2,這種導彈精度一般,打擊距離很短。其次,雷達性能落后,當時的殲-8只能依靠地面雷達引導,飛機自己很難發現和追蹤敵方目標。
由于這些問題,殲-8投入使用后并沒有發揮預期的效果。特別是在1980年代,國外戰機紛紛升級了新式雷達和中程導彈,殲-8的技術差距越來越明顯。一度,殲-8在部隊的使用率降低,更多時候只能用于簡單的巡邏任務,逐漸被邊緣化。
為何殲-8又能成“反隱身利器”?
進入21世紀,殲-8戰斗機的命運發生了變化。原因在于中國空軍開始強調數據鏈作戰——這是一種將地面雷達、預警機和空中戰斗機聯合起來作戰的方式。
隱身戰機之所以難以對付,是因為傳統的戰斗機雷達探測不到隱身飛機的蹤跡。但地面雷達、特別是長波雷達,卻可以模糊地捕捉到隱身飛機的蹤跡。空軍發現,如果能把地面雷達發現的目標數據實時通過數據鏈傳輸給空中戰斗機,即使戰斗機本身的雷達性能不夠先進,也可以準確鎖定目標并發射導彈。
殲-8F作為升級后的型號,裝備了現代化的數據鏈和較先進的導彈系統——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中程導彈。這種導彈飛出去后會自行追蹤目標,不需要飛機雷達持續照射。這樣,殲-8F依靠地面雷達的數據就能完成攻擊任務。
曾經被認為過時的殲-8,由于數據鏈和導彈技術的升級,意外成為了中國空軍“反隱身作戰”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從2008年開始,殲-8多次參與類似演習,都取得了成功。這種組合被證實確實能夠有效應對現代隱身飛機。這也讓空軍重新重視起殲-8來,甚至為它進行了壽命延長改造。
新的時代與殲-8的未來
今天,中國空軍有了更多先進的戰斗機,比如殲-10、殲-16和殲-20,這些飛機無論是飛行性能還是航電雷達都比殲-8先進得多。但殲-8并沒有馬上全部退役,而是繼續承擔防空任務。因為在整個防空作戰體系中,殲-8憑借數據鏈的支持,依舊能夠在對抗隱身目標時發揮作用。
一些老飛行員表示:“以前飛殲-8總覺得跟不上時代,但現在發現,只要發揮它的速度優勢,再配合數據鏈,這飛機還能用得很好。”
而基地的維護人員則表示:“現在雖然殲-8老了點,但好在結構簡單,維護起來比較方便,反倒更能保證隨時起飛作戰。”
空軍的專家也承認:“用殲-8來執行反隱身作戰任務,屬于巧妙利用現有資源,讓老裝備發揮新作用。這種方式不但節省了資源,也為其他老舊裝備的改進提供了新思路。”
在許多退役的殲-8被送進博物館之后,依然還有一部分殲-8被空軍繼續使用著,它們以嶄新的面貌執行著并不簡單的任務。
殲-8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技術裝備并不一定只有“新”和“舊”之分,更重要的是如何適應時代變化、發掘裝備的潛能。過去那些看似落后的技術,只要找到合適的使用方法,照樣能發揮重要作用。
殲-8飛機能重新煥發活力,說明只要不斷探索與調整,就能迎來新的轉機。這種務實與創新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和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