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訥的臥室,在軍報辦公樓五層東邊的一間辦公用房內。
室內,一無衛生間,二無洗臉處。
刷過好幾年的白粉墻,土里巴幾的水泥地,一床一椅一桌外加木制書架、臉盆架各一個。
這就是“中國第一姑娘”臥室的全部裝修和擺設。
這在世界包括貧窮弱小國度里“第一姑娘”的住所中,恐怕也是“獨一處”!
李訥在軍報期間,幾乎沒有在午夜12點前休息過,深夜兩三點甚至凌晨方能入睡是常有的事情。
有時,她回家,要途經平安里、毛家灣、府右街和時稱韶山路方能進中南海西門。
那時,京城也不安定,特別是通往毛家灣那段路當未拓寬,窄窄的路旁是密密匝匝的小平房,加上夜深人稀、路燈昏暗更不安全。
李訥偏偏堅持騎自行車回家,大伙勸她要輛車送一下。
她依然我行我素,不論多晚還是騎著自行車往返于平安里至中南海之間。
說起李訥騎的那輛自行車,還有點來歷哩!
有一天,李訥笑著對同事們說:我這人有個毛病,愛丟東西。
有一次,父親送給我一支金筆,沒用幾天,丟了;為我買輛自行車,又沒過多久,不見了。
調解放軍報時,我正犯愁,上下班、回家,騎什么呢?就在這時,我看見釣魚臺xx號樓拐角的地方有一輛,滿是塵土。
管理人員說,這車沒人騎了,我就借來騎上了。
這是一輛什么車呢?這么說吧,除了車鈴不響外,渾身都響。前剎車不怎么靈不說,車條還少了幾根,坐墊斷了好幾根簧,直頂屁股。買了個布套,屁股的處境才稍加改善。
也許她經歷過將一星半點剩菜沖開水作湯的歲月,也許從孩提時就養成了在學校、機關食堂就餐的習慣,李訥的“食”,同樣簡樸平淡,從不鋪張浪費。
她在軍報的日子里,沒有喝過一次“革命小酒”,吃過一次“生猛海鮮”,更沒有什么“飯局”“宴請”之類的名堂,而是堅持在報社食堂排隊就餐。
那時,軍報食堂有一個花色齊全、時時翻新的特色菜,名曰“大雜燴”。
它的烹飪方法極其簡單,將昨天或上頓剩下的諸如炒肉片、炒三絲、燉豆腐、熬白菜等等一股腦扒拉到一塊熱一熱,5分錢一碗,真可謂葷素大全,成為每天只有4毛5分伙食費老兵的“美味佳肴”。
不料,李訥被同事們傳染了,當排隊排到窗口時,也往往朗朗地道一聲:“來個大雜燴!”
大家圍坐一桌,高高興興地品嘗“美味”,同事們只覺得李訥是一位大姐,早忘記了她是“紅太陽”的女兒!
話說,李訥在軍報的日常,從“住行吃”方面看,與同事相比沒什么差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