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開國將領中,擔任大軍區司令員的不在少數,有上將,有中將,也有少將。但從大軍區司令轉入地方工作的只有一位,他就是德才兼備的鄧華。
鄧華一位能文能武的上將!
鄧華是學生出身,在革命隊伍當中也算是知識分子,因為沒讀過書大有人在,讀過幾年私塾,上過幾年初小、高小的都算是文化人了。
在革命初期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會被安排到政工位置上,主要是發動和宣傳革命。像我們知道在解放戰爭打仗很硬的鐘偉、丁盛都是政工出身。
在土地革命時期,上過學的人一般會被安排到政工、后勤、宣傳等位置上發揮作用,這些都需要認字,識字。
鄧華擔任師政委時間很早,可所在的師是小師,充其量屬于加強團,更何況那時候的部隊兵力并不充足。到土地革命后期,部隊幾經改編編入主力師,擔任師政治部主任,在年紀比自己小,參軍資歷比自己淺的蕭華麾下當助手。
抗戰爆發后,他擔任團政委,與楊成武一起率領部隊開辟晉察冀敵后根據地。根據上級指示,要開辟冀東,他率領一部組建鄧華支隊,與宋時輪支隊一起在冀東作戰,擔任縱隊政委。
當冀東形勢急轉直下后,撤回到平西展開工作,開始擔任軍政一肩挑到工作,在軍事上真正開始得到歷練。
解放戰爭時,被派往東北戰場上,從遼西縱隊改為7縱司令,打不少攻堅戰,如三戰四平、四戰四平、錦州攻堅戰、天津戰役等。
鄧華在12位縱隊司令當中,或許不是最能打硬仗、惡仗的,但綜合能力是突出的。他具備軍事素養和政工素養,很多軍事主官,更偏重于軍事,他是齊頭并進。
當兵團成立時,當仁不讓不讓從12個縱隊中脫穎而出,成為兵團司令,像李天佑、韓先楚、黃永勝等純軍事出身的指揮員,只是副司令。
兵團是一個戰略部隊,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指揮員不僅要軍事過硬,政治工作也要有,在涉外工作方面,團結方面等有一定戰略高度。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他在諸多方面都得到一一印證,擔任志愿軍副司令兼副政委,代司令兼代政委,司令兼政委。在團結方面更不用多說,很多與他資歷旗鼓相當,甚至比他很老的,都能在他領導下,這需要有一定的能力,當時采取輪番上陣的形式,許世友等人也曾經到前線,合作都很融洽。
1954年,他被調去東北軍區擔任副司令,后改為沈陽軍區司令員兼副總長。深得彭老總的賞識,他只是兼任副總長,主要精力在沈陽軍區,彭老總多次讓他陪同到各地視察。
1959年以后,鄧華被要求轉業地方,到四川擔任副省長。他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轉地方的大軍區司令。在長達17年的地方工作中,工作上處處體現軍人作風,執行力非常強。當時的四川行政區域比較大,包括現在的重慶,在用很短時間跑了三分之二的市縣鄉,掌握一手資料。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對他表示很欽佩,為四川農業發展做出很大推進作用。
1977年,當他再回到部隊時,身體已經不是很好了,沒有像洪學智一樣到一線重要位置發揮作用,而是擔任軍科院副院長,邊休養邊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