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北京吉坤律師事務所
“賠錢就能保命?”這是許多人對刑事案件中“諒解書”的誤解。諒解書是否真能成為“免死金牌”?法院如何權衡被害人家屬的諒解與法律正義?吉坤刑事律師結合真實案例和法律分析,為您揭開諒解書在死刑案件中的真正作用。
一、諒解書的法律定位:酌定情節,非“免死金牌”
根據《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諒解書屬于量刑的酌定情節,即法院在法定刑范圍內酌情考慮的因素,但不會改變罪名和法定刑幅度。
??法律依據
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嚴重暴力犯罪,法定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對于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引發的案件,若取得諒解,法院可酌定從輕處罰;但對危害公共安全、手段殘忍的案件,即使有諒解書,也可能從嚴處理。
??量刑規則
積極賠償并取得諒解的,最高可減少基準刑40%;未賠償但取得諒解的,可減少20%。
例如: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中,若基準刑為死刑,取得諒解后可能改判死緩或無期徒刑。
?律師提示:諒解書的作用與犯罪性質、社會危害性直接相關,絕非“花錢買命”的通行證。
二、真實案例:諒解書如何影響死刑判決?
案例1:殺妻案中的“親情救贖”
2021年,史某某因婚姻矛盾殺害前妻,一審被判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時發現:
雙方家屬達成調解協議,共同撫養遺孤;
史某積極悔罪,其父賠償2萬元并取得被害人父母諒解。
最終:最高法未核準死刑,改判死緩。
關鍵點:婚姻家庭矛盾+未成年子女利益+真誠悔罪,促使諒解書發揮實質作用。
案例2:譚明明醉駕案的爭議
譚明明醉駕致2死1傷,因部分家屬拒絕諒解,案件陷入僵局。法律界分析:
若僅部分家屬諒解,法院需綜合全案社會危害性判決;
諒解書在此類危害公共安全案件中作用有限,可能仍面臨死刑。
啟示:諒解書的效果因案而異,被害人態度統一、社會矛盾緩和是重要前提。
三、這些情況諒解書可能無效!
1??涉黑惡案件
即使取得諒解,法院仍會嚴格審查賠償款來源(是否涉贓款)、是否真實自愿,并評估量刑平衡性。
2??手段特別殘忍、社會影響惡劣
例如以極端方式致人死亡或危害公共安全,諒解書難以突破“罪行極其嚴重”的死刑標準。
3??諒解書真實性存疑
若存在脅迫、金錢交易或虛假諒解,法院將不予采納,甚至加重處罰。
四、如何正確爭取諒解書?
1??時機與誠意
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盡早溝通,賠償需體現悔罪誠意而非“交易”。
2??證據留存
保留賠償憑證(如轉賬記錄、收條),證明資金來源合法。
3??法律程序配合
通過律師或調解組織介入,確保諒解書內容合法有效。
4??全面量刑辯護
結合自首、立功、初犯等情節,形成從輕處罰的綜合依據。
結語
諒解書不是“免死金牌”,而是法律賦予的人性化裁量空間。其作用取決于犯罪性質、社會危害性及悔罪誠意。對于被告人,積極賠償與悔罪是基礎;對于公眾,理性看待司法權衡,才能維護法律權威與社會公正的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