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 麥
在中國企業數字化的浪潮中,有一類軟件系統尤為特殊——它貼近市場,直接面向客戶,卻又因其高定制、高復雜性而長期“叫好不叫座”。這類系統的名字,叫 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
而在這片技術與業務交匯的硬地上,有一家中國公司,不僅堅守了17年,還在奔馳、卡特彼勒、蘋果等國際巨頭的本土數字化轉型中打出了“中國方案”的樣板。它叫神州云動,而它背后的掌舵人,是創始人兼CEO孫滿弟。
在接受《時代面孔》總編輯谷豐的專訪時,孫滿弟依舊顯得異常冷靜。他沒有為高增長唱贊歌,也不刻意販賣“國產替代”的情緒化敘事——他講技術、講行業、講平臺,還講了一條他堅持了17年的路:用一套更懂中國企業的系統,陪他們一起生長。
“CRM,從來不是標品”
CRM,這三個字母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陌生。但對每一家真正想把客戶管理好、把銷售做扎實的企業來說,它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數字中樞”。
“但這個東西又特別難做。”孫滿弟解釋道,“ERP 管的是流程,CRM 管的是人,是行為,是意圖。你要知道,客戶什么時候來、為什么走、銷售跟進到哪一步、服務出了哪些問題……這些東西千變萬化,不可能靠一個標準軟件來搞定。”
于是從一開始,神州云動就走了一條“重型路線”——不做輕應用,不靠快賺錢,而是搭建一個真正適配中國業務的 PaaS 平臺:CloudCC。
“客戶的業務每年都在變,你的CRM必須能不斷重構。”在孫滿弟看來,這是一種與客戶“共建”的過程,而非“交付即結束”的外包邏輯。
這種堅持帶來的,是客戶十年如一日的選擇:奔馳中國、卡特彼勒、蒙牛、海信、道達爾……這些大體量企業幾乎都用的是神州云動一對一深度定制的CRM平臺。
“我們從不打‘快’仗,我們打的是長期戰。”
從Salesforce出發,再回到中國土壤
讓人驚訝的是,在走向自主研發之前,神州云動其實曾是 Salesforce 在中國最大的合作伙伴。
“蘋果、GE、杜邦……我們以前是做他們 Salesforce 本地化落地的技術服務商。”孫滿弟回憶起那段歷史時,神色帶著一種復雜的敬意,“那時候中國客戶對云都不熟,我們先替他們打了地基。”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對 CRM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好的 CRM 系統,不只是“功能”集合,而是一套以客戶為中心的運營思想,是圍繞“客戶生命周期”設計的策略工具。
“但我也逐漸發現,國外的CRM系統,到了中國,總有水土不服。”他講了一個細節:中國企業喜歡靈活應變、銷售過程高度非結構化,而 Salesforce 的系統偏向標準流程、強規范——在歐美企業行得通,但放到中國就容易“僵化”。
于是,2012年,神州云動推出自主知識產權的SaaS及PaaS產品CloudCC.com。
“我們不是翻譯他們的系統,我們是重新寫一套中國邏輯。”
這個決定當年不被看好。朋友勸他,“你這是在造飛機啊,不如繼續做實施,掙錢穩。”但孫滿弟心里清楚:“只有把技術底座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才能真正服務客戶10年、20年。”
十多年后回頭看,那是一場值得的豪賭。
替代奔馳,靠的是“真材實料”
真正讓神州云動被行業重新審視,是他們拿下了奔馳中國 CRM 全面替代項目——從 Salesforce 轉向 CloudCC。
“其實很多廠商都去競標了,我們也沒有什么背景,但我們最懂業務。”
奔馳的業務系統極其復雜:傳統燃油車、電動車、金融服務、售后維修、道路救援……全部交叉運行,需要一套CRM系統來調度指令、管理客戶畫像、統一服務體驗。加上奔馳德國總部的嚴格審核,技術能力與交付質量必須同步過關。
“他們派了德國專家常駐中國半年,天天泡在項目現場。什么都查。”孫滿弟笑著說,“我們把每個流程怎么設計、怎么擴展、怎么維護,都攤在陽光下讓他們看。”
最終,神州云動不僅做到了功能替代,還交出了一份“更適配本土、更靈活開放”的答卷。這次勝利背后,是長達十年的技術打磨、近百人的研發團隊投入、數十個行業場景的反復驗證。
“你可以靠營銷贏一時,但你要想長期合作,還是得靠實力。”
礦井、工廠、銀行……CRM落地的新故事
如果說替代奔馳證明了神州云動的技術力,那么他們在卡特彼勒、鐵建重工等行業客戶中的應用,則更體現其“下沉能力”。
在某些地下礦井場景中,工程師可能沒有網絡信號,但依然需要根據客戶數據做決策。神州云動為此開發了離線工作流、IOT數據本地緩存、AI輔助診斷等功能,幫助一線員工即使“斷網”也能運轉 CRM 系統。
“CRM 過去只被認為是‘銷售工具’,但其實它可以深入到每一個服務環節。”
如今,神州云動已構建了覆蓋制造、 消費品、教育、金融、IT高科技、地產、有色金屬、醫療健康等多個行業的垂直解決方案,服務客戶超過10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客戶幾十家,如奔馳、ABB、理光、蒙牛、京東數科、騰訊云、卡特彼勒等,以及大批國內龍頭如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公牛集團、海爾、海信、新東方、網易集團等。
“每一個方案都不是照搬模板,而是從業務中來、到業務中去。”
AI來了,CRM的機會來了
“AI對我們是一次機遇。”提到AI浪潮,孫滿弟沒有流露出一絲焦慮,反而是激動。他解釋說:“CRM 的本質是數據驅動客戶經營,而 AI 是放大數據價值的工具。”兩者天然適配。
目前,神州云動已經推出多個 AI 智能體(Agents),如銷售智能體(分析客戶畫像、預測轉化路徑)、服務智能體(自動分派工單、推薦答復話術)、平臺智能體(流程自動編排、數據智能填報)等。
“原來銷售要一天打100個電話,現在AI可以幫你篩出最可能成交的20個;原來客服要一條一條查知識庫,現在AI可以秒級匹配最優答案。”更重要的是,這些AI能力不是“套殼”接入,而是神州云動基于自研平臺與客戶私域數據深度融合開發,真正實現了“千企千面”。
“每家企業的AI模型都是私有的、安全的、獨一無二的。”
創業17年,他最怕的,是“走在原地”
從技術專家到創業 CEO,孫滿弟的身份早已發生了轉變。他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流體力學,是一名典型的“技術派”。
2008年9月,他創立神州云動。那一年,“云”還沒有成為熱詞,國內CRM幾乎被海外巨頭壟斷。“創業時沒想太多,就是覺得這件事值得做,有比較大的市場。”他說。但真正創業之后,他才體會到,“值得做”不等于“容易做”。
前幾年,市場教育成本高,客戶轉化周期長,團隊也幾經更迭。
“有沒有想過放棄?”
他沉默了一下,說:“從來沒有。”“但也不是因為多熱血,而是我知道,我要對員工負責、對客戶負責、對投資人負責,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
他喜歡用“遞歸”來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斷歸零、優化、再出發。即便現在已有數百人團隊、服務過10000多家客戶,他依舊幾乎每周都會親自參與產品評審,和客戶一起討論業務流程圖。
“您怎么評價自己?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他笑了笑,說:“腳踏實地,志存高遠。
這句話,是神州云動走過17年的注腳,也是一家中國企業在全球軟件舞臺上,不疾不徐、堅實登場的真實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