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曾把人類保護自我價值的方式分為四種:自我提升、自我否定、自我防御和自我確認。
簡單來說,有人用“我很好”來維持價值感,有人選擇“我不行但別人也不行”,有人傾向“先否定一切避免失敗”,還有人通過“我雖然普通但我是真實的我”來穩住自我。
這四種方式,說到底,都是人對“我是有價值的”這件事的不同回應。
而在這其中,最容易讓人走入死胡同的,就是那種凡事都太較真的人。
他們習慣用對錯分高下,用輸贏定尊嚴,一旦生活中有人或事觸碰到他們的“自我邊界”,他們就會迅速進入一種戰斗狀態。
但人生,并不是一場只講道理的比賽。
1、太較真,傷人也傷己
曾看過一個關于鋼琴家魯賓斯坦的故事。
他年輕時極度追求完美,每場演出前都要排練上百次,任何一個音符的瑕疵都會讓他痛苦不堪,如果我彈錯一個音,就會整夜失眠。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學會放過自己。
有一次演奏時,他錯彈了一段旋律,觀眾卻沒察覺,他笑著把這段“錯誤”繼續發揮下去,反而贏得了滿堂喝彩。
晚年的魯賓斯坦說:“我后來才明白,完美并不美,真實才動人。”
太較真,是在用力維持一種“我必須是對的”的姿態,可真正的成熟,不是一定要贏得每一場爭辯,而是明白,有些對錯,根本不重要。
在親密關系中尤其如此。
知乎上有人分享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我老婆太愛講理了,我們每次吵架,她總要讓我承認錯在哪,可我只想讓她理解我。”
許多關系,就是毀在了“你說得沒錯,但我很難受”上。
有時候,比對錯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感受。
對的方式,說錯了,也可能傷人;錯的做法,說軟了,反而讓人感動。
成熟的人,懂得適可而止,不在情緒上爭輸贏,不在關系中拼對錯。
2、較真,有時是一種內耗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認知反芻”,意思是反復咀嚼過去的煩惱和沖突。
有些人,明明事情已經過去,卻還在內心復盤那句沒說出口的話,那場沒爭贏的理。
太較真,于是陷入一種持續的內耗中。
前幾年,演員趙麗穎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有時候,我不是不想計較,是我懶得耗。”
她曾被黑得體無完膚,但她選擇用作品回應,而不是爭辯。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在無謂的小事上消耗精力。他們把時間留給成長,把情緒留給熱愛,不用贏得一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們知道,計較不來快樂,較真也換不來尊重。
3、學會不較真,是放過別人,更是放過自己
我們常常以為,較真是認真的表現,是有原則的體現。
可太多時候,我們較的不是“真理”,而是“面子”。
明明是小事,卻一定要贏到底;明明可以放下,卻死死抓住不放。最后,別人煩了,自己也累了。
電影《阿甘正傳》里,阿甘的人生看起來總是“不太較真”。
別人笑他傻,他不爭不辯;遇到不喜歡的事,他轉身就走。他不解釋,不回懟,不固執地證明自己。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什么都無所謂”的人,反而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跑遍了美國,打贏了越戰,擁有了忠誠的朋友和摯愛的家人。
他沒有靠辯贏什么,卻贏得了所有該有的尊重。
作家周國平說:“一個成熟的人,總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活著。”
成熟不是壓抑自己,而是知道什么值得堅持,什么可以放下。
有些事,退一步不叫認輸,而是給自己留出更多空間;有些人,讓一步不叫慫弱,而是為關系多一點余地。
做人,不較真,不是沒脾氣,而是有格局。
4、放下執念,才有真正的自由
心理學上有句名言:“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怎么看待世界。”
一個愛較真、動不動就爭對錯的人,看到的是敵意和挑戰;一個看淡成敗、不急不躁的人,看到的是理解和機會。
人生海海,很多事真沒必要太計較。
朋友遲到了幾分鐘,不必上綱上線;同事偶爾推諉一下,也許并非惡意;家人一句不中聽的話,不代表不愛你。
看開一點,生活就寬了;放松一點,心也就輕了。
人這一生,重要的不是每次都站在“正確”的那邊,而是能否一直站在“幸福”的那邊。
較真是本能,但不較真,是智慧。
是把時間交還給自己,把情緒留給值得的人,把能量用于更長遠的路。
愿我們都能在浮躁的世界里,活得通透一點,不因小事煩心,不為無謂的較真耗盡熱情。
因為,真正的強大,不是掌控所有,而是允許不完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