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視頻近期推行的“包場賠罪文化”引發了行業內外廣泛討論。這一模式指平臺對播放成績未達預期的劇集,要求主創團隊(制片方、演員等)通過自費購買線上觀影券(即“云包場”)填補播放量缺口的行為。以下是該現象的核心要點:
一、運作機制與規則
觸發條件
當劇集播放數據(如集均播放量、熱度)未達平臺設定的S級或A級標準時,平臺雖無明文規定賠償條款,但通過“暗示”要求主創團隊補足數據。例如《榜上佳婿》因集均播放量僅500萬,被要求男女主每日自費包場。
責任分攤方式
制片方:需根據與平臺合作深度決定補償金額。例如制片人楊曉培因《似錦》成績不佳,持續包場至該劇進入年榜才停止,總投入達數百萬。
演員:按片酬比例分攤費用。若粉絲能補足金額,平臺仍可能重用該演員。
懲罰機制:拒絕配合的主創可能被減少后續合作機會,形成“不補場=封殺”的潛規則。
典型案例
《似錦》主創包場數百萬,《濾鏡》主創區包場10萬座,《榜上佳婿》男女主長期包場。 1
平臺推出“云包場榜單”,如《仙臺有樹》以19.1萬座位數斷層第一,引發“是否屬于變相撲街排名”的爭議。
二、行業爭議焦點
責任歸屬矛盾
支持者認為高片酬演員應承擔市場風險,類比銷售、醫療行業的績效扣款,主張“用208萬(高收入演員)的錢造福觀眾”。
反對者指出播放量受劇本質量、市場環境等多因素影響,轉嫁責任至主創有失公平,尤其對中小成本劇團隊不公平。
平臺權力邊界
騰訊通過把控內容分發渠道形成強勢話語權,從業者擔憂此舉可能導致創作保守化,制片方更傾向選擇流量演員或安全選題規避風險。
數據真實性爭議
包場雖能短期提升播放量,但可能扭曲市場反饋,與粉絲刷榜性質類似,長期削弱平臺數據的參考價值。
三、社會輿論分化
支持觀點:
認為模式可倒逼主創提升質量,觀眾可免費觀影,例如用戶稱“208們拍爛劇就該自己買單”。
反對聲音:
批評平臺推卸責任,加劇資本主導,例如網友指出“中小劇組無力承擔費用,行業生態惡化”。
中立態度:
部分觀點認為主創包場可接受,但反對粉絲集資包場,擔憂演變為“新型割韭菜”手段。
四、潛在影響與未來趨勢
利益分配重構:可能強化平臺主導地位,擠壓中小制作公司生存空間。
創作生態變化:制片方或優先選擇自帶流量或愿承擔包場成本的演員,新人機會減少。
規則試探:若其他平臺效仿,或將重塑影視產業鏈商業模式,甚至催生行業規范。
總結
“包場賠罪文化”折射出影視行業流量焦慮與利益博弈的深層矛盾。其本質是平臺轉嫁市場風險、重構話語權的手段,短期內可能通過“風險共擔”提升內容質量,但長期需警惕數據失真、創作趨同等副作用。未來行業需在市場化規則與創作自由之間尋找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