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蜀地風光)
后梁滅了,李茂貞稱臣了,非但李茂貞,吳越國,馬楚國,閩國,荊南,反正大部分割據政權都俯首了,只有前蜀的王氏政權不肯臣服,當然這也是在意料之中。
因為前蜀在四川嘛,這個地方相較于其它政權,它所面對到的來自于后唐的軍事壓力,是最小的。
前蜀,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具有地形封閉性。
四川盆地被高山包圍,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往南是云貴高原,往西是橫斷山脈,是山連著山,山接著山,這是大自然賜給前蜀的天然城墻。
古代沒有飛機,大山就是人類難以逾越的障礙,而且當時的兵種也無非就是步兵和騎兵,步兵倒是能翻山,但是翻山太慢,而且戰斗力遜色于騎兵,騎兵有戰斗力,可是翻不了山,您要用兵前蜀,只能攻打關隘。
可是,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金牛道易守難攻,固若金湯,要把這些地方打下來,那都足夠吹一輩子了。
而且,蜀地多河流,岷江啊,嘉陵江啊,河道交錯,不開闊,那么就會限制大規模軍隊的行動,攻擊方行動不便,而防守一方卻可以利用這種復雜地形來巧妙設伏。
余下,蜀地的經濟發達,可以實現自給自足,擁有源源不斷的后勤保障。
我們知道戰國時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而這套水庫系統沿用至今,一直造福百姓,有水了,灌溉了成都平原,糧食就不缺了,而只要有糧食,就能支撐政權的長期割據。
至于其它資源,蜀地也不缺,自貢有井鹽,攀西有鐵,川藏古道有茶葉,可以說是要啥有啥,所以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才能以四川為基地,和曹魏孫吳對峙數十年,而在五代十國之后的宋朝,至南宋末期,四川都已經成為了抗蒙戰爭的重要糧餉來源,就更不用說南宋以四川釣魚城抗蒙三十六年,就連蒙哥汗都戰死城下了。
所以,當時前蜀君臣的心態就是,縱然你李存勖有通天之能,一時半會,你也不能染指我地。
但是沒想到,李存勖派郭崇韜和李繼岌攻打前蜀,從出師到前蜀滅亡,竟然只用了七十天。
(前蜀末帝 王衍)
關于后唐攻滅前蜀,到后來郭崇韜被冤殺,孟知祥割據蜀地等內容,因為在之前已經詳細敘述,這里就不再重復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詳盡閱讀之前的內容,唯一有一點沒提過的就是,在后唐滅亡前蜀之后,有一個叫做張居翰的宦官,很值得一提。
張居翰,字德卿,大唐懿宗時期的宦官。
至于祖上,家世,家學淵源,無從考查,您想想都當宦官了,那這些東西自然是一概沒有。
唐朝末年的時候,大概是在昭宗時期,張居翰被外派到地方去做監軍,監督誰呢?監督幽州,等于說他是和幽州的劉仁恭搭了一個領導班子,同時期被派出去的,還有一個叫做張承業的宦官,也被派出去監軍,去的是太原,和李克用搭班子。
朱溫入主長安之后,和崔胤一起計劃誅滅宦官,宮里的宦官讓他們殺了個精光,各地監軍的宦官,他們也要求當地軍閥全部誅殺,但是張居翰和劉仁恭的關系還比較好,劉仁恭就沒殺張居翰,同樣的,張承業和李克用關系也很好,李克用也沒殺張承業。
甚至,這個張承業,后來河東李氏征戰天下的時候,他就成了坐鎮太原后方的后勤部長,主政太原的各種事務,財政上協調物資,民政上安撫流民,還積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因為功勞很大,一度被李克用視為近臣。
李克用死之前,給李存勖選定了幾個托孤大臣,一共就四個人,其中就有張承業。
一個宦官受托孤之重,您可見張承業的地位如何。
至于張居翰,因為后來幽州桀燕政權覆滅,機緣巧合之下他也投身于河東李氏麾下,也被李克用相中了,因而引為臣屬。
到李存勖滅后梁,征前蜀時,張居翰已經成為了李存勖身邊的內侍,很難說是權宦,但是工作還是比較重要,負責處理李存勖的一些文書。
前蜀滅亡之后,末帝王衍等王氏宗親族人,大都投降,跟著太子李繼岌的軍隊往回走,要遷居洛陽。
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李存勖還是比較仁厚的,他沒有對敵國皇室斬盡殺絕,而是采取了優待政策,只是就在李繼岌一行人帶著王衍往回走的時候,魏博兵變,李嗣源叛亂,國內出事兒了,那么這個時候莊宗身邊一個叫做景進的伶人,就是皇帝所寵信的一個戲子,他就對李存勖說:
李嗣源來勢洶洶,非常危險,陛下應該盡全力討伐他,自然是要親征,可是如果陛下您一走,洛陽空虛,而這時王衍一黨又遣回居住,他們人數眾多,親族攀附,一旦作亂,局面將難以收拾,所以以臣下之見,不如將王氏一族全部殺掉,永絕后患。
實際上,早在王衍請降的時候,李存勖就十分寬容大度的對王衍發下詔書,內容是:
固當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后唐莊宗 李存勖)
朕會分封給你土地,以此來表彰你的功勞,而絕對不會在危難之際苛責你,日月星辰為朕做見證,每一句話都絕不會違背。
這樣的豪言壯語都已經放出去了,你作為皇帝,你不能說話不算數吧?
正常來講,如果是李存勖滅后梁之前,王衍他肯定是不會殺的,不僅不會殺,還會好吃好喝的伺候,這樣青史悠悠,又給自己留下一段佳話,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李存勖已經亂套了,他的心志已經混亂了,所以他干脆不講承諾,不講信用,又下了一道詔書,內容是這樣:
王衍一行,并宜殺戮。
意思是要把王衍一行人全都殺掉。
安穩之時,人總是會表現出無限的大度,而慌亂之際,人又會不自覺的露出兇惡的一面來。
不講究,實在是很不講究。
李存勖寫完詔書,正好就下發到了負責處理文書的張居翰手里,張居翰往出一送,王衍等人,頃刻之間那可就人頭落地了。
只是這位老宦官,他看到詔書的內容時,發現皇帝竟然要把王氏宗族全都殺掉,一來張居翰認為這于節由虧,皇帝不能出爾反爾,二來他天性質樸,不是權宦,實乃良宦,他不忍心這么多人無辜而死,于是他做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他把詔書的內容給更改了,從“王衍一行,并宜殺戮”改成了“王衍一家,并宜殺戮”。
您要知道,王衍投降,是很多人都跟著王衍入洛,有親族,有文官,還有武將,甚至還有不少仆從下人,大大小小加起來能有一千多人。
上天有好生之德,生死之論,于下民又有何辜呢?
如果按照李存勖的詔書執行,那這就是一千多條人命吶,相當于是直接把一個村子全給屠光了,而張居翰改了一個字,詔書發出去,從一行人變成了一家人,所以后唐軍只處死了王衍親族一家數十人,余下的蜀地官民百姓,他們的性命則得以保全。
這個事情,聽起來很像故事,像臆造品,因為稍微一想,就會發現這一整個流程很不好實施,修改皇帝的詔書,皇帝不會發現嗎?執行詔書命令的后唐軍難道不會發現么?光是你張居翰一個人,你就能瞞天過海了么?
哎,您別說,還真有可能。
(一筆改命 張居翰)
魏博兵變,李嗣源被叛軍擁立,剛剛平定的天下頃刻之間大亂,莊宗已經六神無主,無暇他顧,在他看來,殺不殺這一千人其實并不重要,他只是在殺和不殺之間做出了一個簡單的選擇,因為帝王眼里,人命不是人命,只是一個數字。
說的簡單點,莊宗已經顧不上了。
至于說收到詔書的后唐軍,也就是李繼岌方面,他壓根就沒想到,會有人敢于修改的皇帝的詔書。
其實,這等于是張居翰玩了一個燈下黑,鉆了一個空子。
人們的思維往往認為,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和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是對等的,覺得重要的事情必然伴隨著嚴格的監視,大家都會覺得說皇帝的詔書,沒人能修改,沒人敢修改,修改了也會被識破,但實際上的情況是,越是在監管最嚴的環節實施反邏輯的操作,就越容易得手。
因為,大家都認為監管已經夠嚴格了,所以大家干脆都不去監管了。
事實上,張居翰不是蜀地之人,他也從來沒去過蜀地,他和王衍也不不認識,這一千多人,在被他拯救之前,跟他沒有半點交情,在被他拯救之后,他們也不會知道張居翰是誰,但張居翰還是那么做了,沒有原因,不圖利益,而只是張居翰想要這么做。
多年前的洛陽城中,朱筆落下的瞬間,一個無人在意的老宦官,完成了對權力最優雅的解構,改詔不是涂改,變成了給暴君的文字做顯微手術,風雨亂世之中,他堅信,天下尚未人心盡喪,世上總還有和他一樣的人,在拯救別人,或者,在等著被別人拯救...
雖然他身體殘缺,但我相信,他的心靈,要比大多數人,還要完整。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卷七十二》、《全唐文·卷八百三十八》
馬志祥.西安西郊出土的后唐《張居翰墓志》.碑林集刊,1995
李博昊.毛文錫生平述略:五代前蜀動蕩政治局勢的個案考察.文學研究,20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