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電巨頭美的集團,似乎總能跟裁員扯上邊兒。
據不少接近美的家電人士反饋,裁員確實一直在進行,且力度不小。
上述信息,也與方洪波此前釋放的信號相互印證。在2025年初美的經營管理年會上,董事長方洪波明確提出了簡化業務模式、出清冗余、品類簡化的要求。
同樣在2024年業績報告開篇中,美的更是直言要堅定“以簡化促增長,以自我顛覆直面挑戰”。“我們要敢于做減法......對業務結構、產品類別、工作模式、組織架構等進行簡化,去掉不必要、不產生價值的經營活動,將資源投入到更重要的地方......”
對一個長期站在行業之巔的民營企業而言,美的這份公然求簡、坦然裁員、極致做減法的經營理念,不可謂不坦然、不可謂不兇狠。
剛剛過去的2024年,美的集團在職員工19.84萬人,略低于2023年。
但需要指出的是,2024年末美的海外員工“超3.5萬人”,2023年末這一數字為“超 3萬人”。海外人員激增背后,意味著美的2024年國內員工數大致減少了5000人的量級。
如果把新入職員工考量在內,這個數字只會更大。
而據微信公眾號“HR實名俱樂部”報道數據,2024年美的集團國內員工流失率高達36.41%.......
美的歷史長河,幾度轉型裁員
裁員至于美的,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甚至,在美的歷史發展長河中,裁員也是周期性破局的最強利劍之一。
2012年,方洪波甫上任美的集團董事長,便開啟了裁員狂潮。通過短短一兩年,美的從最高19.6萬人減少至12.7萬人,裁員絕對量接近7萬人。
如果算上新入職者,這個數字遠遠不止于此。但方洪波不為所動,態度決絕,用他的話說“胳膊不砍命就沒了”。
“不裁員、命有沒有”我們不好推斷,但瘦身后美的確實變得更具戰斗力。2014年,大裁員后的美的盈利相當于過去的三年之和。
如同歷史總是“螺旋式前進”一般,美的也經歷著“裁員-擴張-人員再瘦身-業務再擴張”如此循環的進化邏輯。
2015年,方洪波給美的定下兩年后銷售額2000億,員工總數控制在10萬人以內的目標。
2017年,美的營收一舉突破2000億,但卻因接連并購東芝(家電)、德國庫卡等業務,員工總數沖向14萬人。到了2021年,美的員工總數更是突破了16萬人。
加之彼時,疫情波及全球供應鏈、海外原材料成本激增,美的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但受難的不只美的一家,全行業皆是如此。甚至,它們的情況要比美的更糟。
以營收來看,2021年美的營收同比增長20%首破3000億大關。與此同好似,海爾堪堪破2000億,格力還在沖擊2000億的路上。
2022年,映在美的市值下滑至3000億背景板上,海爾、格力迅速跌至2000億以下,甚至掉頭沖向1000億大關。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方洪波喊出了美的的“三年至難時刻”。
2022年5月,在美的管理層交流會中,方洪波在講解公司2022年戰略規劃時悲觀地喊出:“未來三年美的將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美的歷史上經歷過不同的周期.......未來3年是我職業生涯最寒冷的三年......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無論什么樣的刺激政策都不能改變。”這是方洪波在上述管理層交流會上答記者問時的原話。
而美的應對危機的有效手段之一,還是裁撤冗員。這便有了轟動一時“脈脈裁員風波”,一眾老員工哭訴被裁的戲碼。
此后,方洪波雖一直致力于控制員工規模,但隨著業務條線以及海外業務版圖擴張,美的依舊在不斷膨脹。
至2023年末,美的總人數達到了19.8萬人之巨。這對于以人效著稱,自我要求極高的方洪波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2024年,美的集團在整體員工保持幾乎不變的情況,將主要裁掉目標對準了國內老牌家電業務。
從“HR實名俱樂部”給出2024年美的集團國內員工36.41%的流失率,可見一斑。
但這似乎還不夠。進入2025年,美的通過戰略等多方面釋放出了強烈的“精簡” 之意。
援引不少媒體報道,“美的今年目標是裁30000人,第一波裁員已經結束,6月份還有第二波,每個部門會有不同的指標。”
與2022年美的大裁員背景(2021年美的首次突破3000億大關)頗為相似的是,剛剛過去的2024年美的也首次突破4000億大關。
于是,市場開始充斥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方洪波居安思危、人間清醒,另一種則是盛世危言、兇狠裁員。
高舉出海大旗,新能源創造新增量
從員工數量來看,美的確有瘦身必要;從業績來看,美的行業老大地位依然穩固。
故上述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需要強調的是,美的裁員多伴隨業務變動,屬于某種結構性裁員。在人事變化背后,藏著美的“騰籠換鳥”的戰略與業務迭代邏輯。
在這里,有必要簡單探討時下美的的業務結構。
在2024年財報中,美的首次將暖通空調與消費電器合并為智能家居業務大類,并將新能源與工業技術、智能建筑科技以及機器人與自動化合并為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門類(以下簡稱新板塊)。
剛剛過去的一年,美的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業務營收突破1000億大關,營收占比25.67%。老牌智能家居業務營收約2700億元,占比66.20%。
不可否認,非家電類業務已占到了美的全部營收的近3成。美的也從我們認知中的家電企業升級為到以家電為基本盤,新能源制造、智能建筑、機器人自動化全面開花的全產業布局 。
但細看下來,2024年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們類營收占比并沒有提升,反而呈現略微下降的態勢。畢竟2023年,這一門類營收占比為26.28%。
通過以下三張表,我們能更清晰的看出美的近三年業務迭代的某些端倪。
2021至2023年,美的各業務營收增長最快的是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增速分別為9.7%與24.5%。但整體體量較小,2023年的373億營收,只占美的全部營收的10%。
至2024年,美的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新業務增速為6.87%,較老牌智能家居業務低了2.5個百分點。
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業務分部中,最大的亮點是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板塊,2024年增速高達20.6%。但短板也很明顯,此前被寄予厚望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營收同比下滑了7.6個百分點,這也是美的所有業務板塊中唯一下滑的。
換一個緯度,根據2024年業績報表,2023年美的智能家居業務整體營收2463億元,這個數據遠低于2023年財報中暖通空調與消費電器營收之和(2957億元)。
這也意味著,在2024年財報中,美的是有意將“暖通空調與消費電器”中部分業務拆分進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業務,以此做大該業務板塊。
所以更接近現實的描述是,美的新業務并未如預期中的那般迅速成長,1000億新業務大盤都很大一部分是老業務中拆分拼湊而來。
同理,美的老牌智能家居業務更沒有外行所見的那樣式微、不堪,2024年9.4%的營收增速便是最好的明證。
如此,我們也找到了美的新老板塊的增量來源:新板塊亮點在新能源及工業技術以及樓宇科技(部分被機器人業務下滑抵消);傳統家電板塊整體增速不減,當然這部分增量更多來自海外市場。
簡言之,海外家電與新能源業務支撐了美的的業績增長。
從財報來看,2021至2024年,美的海外營收從1367億元增至1690億元,三年凈增333億元。其增量核心來源于,海外自有品牌(OBM)家電板塊。
2024年美的海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2%,海外營收占比41.52%。以東芝、Comfee、美的品牌組成的海外自有品牌(OBM)業務收入達到智能家居業務海外收入的43%。
國內部分,美的營收從2021年2035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381億元,凈增346億元。這些增量,更多要歸功于以新能源及工業技術以及樓宇科技為主的新業務板塊的擴張。
新業務中當然也有不能打的。以庫卡為代表的機器人業務自收購之日起便飽受爭議,是整個美的為數不多的拉胯業務。
2016年,在方洪波主導下,美的以292億天價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
彼時,方洪波看中的不只是機器人制造本身,更深層次的籌謀是將庫卡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反向注入美的各大工廠車間。
但幾年下來,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庫卡機器人遲遲打不開局面。2024年,庫卡機器人業務營收下滑自不必提,其戰略地位也直線下滑。從與暖通空調、家用電器并列的三大業務,下滑至新業務中最弱一環。
這便是美的近年的業務迭代變化。伴隨每一次業務進化,都有一場人員的優化與迭代。
美的騰籠換鳥,轉型即轉人
行文至此,我們能比較透徹的理解美的的裁員邏輯:一場伴隨業務迭代進化的結構性裁員。
用方洪波的話說,“轉型便是轉人”。“團隊結構不轉,思維不轉,知識結構不轉,能力不轉,那就是空談。”
一方面,隨著集團尤其國內傳統白電業務收縮,相應人員不斷減少;另一方面,伴隨海外家電擴張與新業務,美的海外人員逆勢增加。
實際上,早在2022年,美的進入所謂至難時刻之時,方洪波便想好了對策。
美的的應對策略,筆者大致可歸納為一提、一擴、一縮。一提是指沖擊高端化,以“推高賣精”的高附加值模式縱向提升企業利潤率。
比如,2024年COLMO+東芝雙高端品牌零售額同比增長超45%,OBM(自主品牌)業務占智能家居海外收入比例達43%。這意味著,美的正在從規模至上演化為品質為王的高端創牌邏輯。
一擴是跨行業橫向擴張,開辟新戰場、創造規模增量。
比如新業務中最亮眼的新能源業務,美的的大型儲能系統交付量翻倍,且在光伏逆變器、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領域實現了批量供貨。此外,在樓宇科技領域,美的在歐洲低碳改造需求中屢獲大單.......
一縮,則是本文多次提及的精簡業務業務產品線、裁撤冗員。在此不做贅述。
如今,美的剛剛過完了方洪波口中所謂的“最難三年”。從結果來看,美的營收與利潤雙雙創出新高。美的掌舵人方洪波的工作,不可謂不出色。
但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美的業務擴張,人員也在不斷臃腫。
三年下來,美的員工人效并沒有明顯提升。從營收來看,2022年美的人均創收208萬元,2024年人均創收206萬元,略有下滑。歸母凈利潤上,2024年美的人均凈賺19萬元,則較2022年17萬元高了一些。
考慮到方洪波先做減法后做加法的策略,以及同行海爾11萬員工,格力7萬員工,方洪波身上單子確實不輕。
這也是緣何,進入2025年,方洪波迫不及待的再一次舉起了裁員大刀。
當然,方洪波的屠刀同樣也對準了自己。面對媒體,這位中國出色職業經理人不止一次言道,“方洪波只是美的歷史上的一個過客。”
在2025年5月8日的分析師會議上,方洪波被問到企業接班問題時表示:“人年紀大了認知會退化,慢慢就會讓人討厭,可那時候自己不知道被討厭,甚至還以為大家很喜歡。我一定不會讓自己拖到那天,已經有六七個可隨時接班的人了.......”
連自己都可能被“拿下”,方洪波執掌的美的轉型/轉人之態度尤為堅決。
我們可以通過方洪波在內部講話時最多的三個詞來體會這種決絕:傷筋動骨、脫胎換骨、壯士斷臂。“我會問所有的管理人員,到底傷的哪根經、斷的哪根骨。”
當然,一切裁員背后的深層次商業邏輯,還是業務簡化、產業轉型。
畢竟,轉型即轉人兩者本就是一體兩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