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筆者寫了關于“蓋亮炮”的重新解讀,而最近查閱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官網,已經將“蓋亮”炮的介紹改為“解放區自行設計制造的70毫米步兵炮……”考慮到炮上的銘文確實是稱其為“步兵炮”的,加上這個尺寸和重量在國外被定義為步兵炮的也多了去了,所以出于尊重原設計和制造者的立場,也許稱其為步兵炮更合適一些。
其實,在抗戰尚未結束的時候,山東地區的八路軍就已經有了一門“自制步兵炮”,稱為“牙山炮”。在很多由回憶錄編織起來的“官方說法”(之前被普遍接受的關于“蓋亮炮”的技術來源的說法也是這么來的)中,也把“牙山炮”定義為“參考九二式步兵炮”設計制造的平射炮……此處實在是感嘆一下,九二式步兵炮一貫給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們早期的自制火炮都往它身上靠……
目前僅存的一張關于“牙山炮”的照片,和九二式步兵炮無疑是連像的地方都不好找
“牙山炮”并無實物存世,目前找到的可以確認是“牙山炮”的照片也只有一張,雖然不甚清晰,但只要有火炮方面的入門級知識,都足以看出它與九二式步兵炮截然不同。無論是炮管,還是復進機,還是炮閂,和九二式步兵炮就沒有一點相似之處。至于那些關于其“照著九二式步兵炮設計制造”的回憶錄說法,幾乎都是文學作品的春秋筆法,從嚴肅的角度上說根本沒有可信度。
之前有說法是,“牙山炮”口徑是80毫米,但這個說法也有個頗為不合理的地方。就是一種全新的口徑必定帶來膛線和彈藥都需要重新設計的困難,這在抗戰尚未結束的日子里簡直是浪費時間和自找麻煩。可能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門“土炮”,用個十幾次就放棄掉,但是,須知以當時的成本而言,這樣一門帶炮閂帶膛線的身管火炮,造價沒幾根“大黃魚”根本拿不下來(本來想說十幾根,想了想還是保守一些),八路軍可不會如此揮霍……
不過,這也從側面透露出某種信息,就是當時一直認為“牙山炮”是80毫米口徑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記載的呢?筆者在這里提一個或許是很大膽的看法,就是牙山炮的炮管,一直被認為是80毫米口徑的。
按照目前的記載,“牙山炮”的炮管來源于一根從廟里拆到的80毫米鋼柱(一說銅柱,實際上也可能是鋼-青銅復合的),既然80毫米是如此地被記憶深刻,那么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可能,就是那或許不是鐵柱,而是一根被廢棄的炮管……一根被廢棄的,被認為是80毫米的炮管。
那么,當時的中國有沒有“80毫米口徑的炮管”呢?有,也沒有,所謂有,就是當時從德國購買的克虜伯C64/73/77/93等型號的架退式后膛行營炮,標稱的都是80毫米。所謂沒有,是實際上那些架退炮的口徑只有75毫米,而它們也通用后來標稱75毫米口徑的克虜伯野戰炮的多數彈藥。但是,清末和民初的軍隊,一直按照標稱口徑,認定它們是“80毫米克虜伯行營炮”。
那張不甚清晰的“牙山炮”照片,實際上也透露出了一些克虜伯行營炮的特征,例如那根后粗前細的身管,非常像克虜伯行營炮的筒緊身管,而身管前端的準星,更是與克虜伯C77/93架退(行營)炮的準星非常類似。
克虜伯C77/93架退炮,可見炮管前端的準星與“牙山炮”的非常類似
但是,“牙山炮”顯然還進行了重新設計,例如它的炮閂,雖然沒有細節可考,但從照片上看,很像是類似阿姆斯特朗火炮的螺式炮閂。
在山東的近代史上,在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不少部分近代化的中國軍隊是裝備有克虜伯行營炮被敗退的清軍丟棄。直到上世紀30,40年代,依然有可能在民間獲得這些火炮的殘體和部分彈藥(雖然可能無法擊發了)。
所以,筆者認為,“牙山炮”更大的可能,是當年山東地區的八路軍軍工人員,在搜集到包括一根炮管在內的克虜伯架退炮殘體和部分彈藥樣品后,重新設計制造了炮閂和帶有兩個彈簧復進機的炮架后,“再制造”的,實際口徑為75毫米的管退式火炮,可能可以兼容當時在中國比較常見的75毫米山野炮彈藥,亦可以使用參照清末彈藥自制的,采用黑火藥為發射藥的自制彈藥。“牙山炮”采用準星-照門組成的簡易瞄準器,射界亦十分有限,是戰時的簡易武器。但當時的八路軍軍工人員,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土法上馬,竟然也設計制造了如假包換的管退式線膛炮,無疑是值得敬佩的。而作為我軍歷史上第一次自行設計制造的中口徑身管火炮,我們也期待更多關于“牙山炮”的信息被發掘出來,讓這門意義不凡的國產火炮的相關記錄更加完整鮮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