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美國軍方正押注廉價導彈,希望用數量取代質量,彌補自身工業短板和彈藥儲備不足的尷尬局面。這個“經濟實惠大規模”戰略看似聰明,實則是美國國防體系在高強度現代戰爭面前的一次被動妥協,是一次資源和技術的“降級”,也是一次戰術思維的徹底迷失。面對中國和其他潛在對手的軍事實力日益增強,美軍選擇靠廉價導彈打“數量牌”,無異于用沙子筑墻,終將無法抵擋真正的風暴。
從L3哈里斯科技公司推出的“紅狼”和“綠狼”兩款新型導彈,到安杜里爾公司的“梭魚”無人機,再到洛克希德-馬丁的多用途卡車,這些低成本、高產量的武器系統在美國國防部的推波助瀾下迅速進入市場。每套導彈價格大約30萬美元,年產目標達到1000套,表面上看似大幅提升了美軍的打擊能力和彈藥儲備。試飛成功率超過40次,也證明這些導彈具備一定的可靠性和實戰潛力。
然而,這場以“低成本飽和攻擊”為名的武器革新,卻暴露出美國防務體系的深層次危機。首先,美國國防工業基礎顯然還沒擺脫和平時期的慣性,供應鏈不具備持續高強度戰爭的韌性和穩定性。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專家塞思·瓊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無法在曠日持久的沖突中保持彈藥供應,缺乏彈藥儲備和生產能力將成為戰場上的致命弱點。
廉價導彈在性能上本就難以與高端武器媲美。速度、隱身性、射程和穿透力這些決定致命性和戰略意義的關鍵指標,廉價導彈往往大打折扣。埃文·蒙哥馬利等人的研究指出,近期伊朗用幾萬美元級別的“目擊者”無人機群被以色列成功攔截的案例,暴露了低成本武器的軟肋:數量優勢被高技術攔截手段輕易化解,難以造成真正的戰略損耗。
對比烏克蘭對“風暴之影”巡航導彈和美制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等先進武器的謹慎選擇和高效使用,美國這場廉價導彈的狂熱堪稱自欺欺人。集群無人機和廉價導彈的“飽和打擊”在技術和經濟層面均顯脆弱,既不能真正突破敵方防御,也難以支撐長時間、高強度的對抗。尤其在自主作戰能力尚未成熟、集群控制技術不穩定的背景下,這些低成本武器不過是一場華而不實的泡沫。
此外,美國國防部采購文化的保守和規避風險,進一步拖慢了高低端導彈系統的整合步伐。沒有明確的作戰理念和統一的戰術框架支撐,廉價導彈和高端彈藥的錯位使美軍在未來沖突中的彈藥運用極易陷入混亂。高端精確制導彈藥與廉價大規模彈藥的組合看似理想,卻因政策和文化障礙而無法實現,最終只能導致資源浪費和戰術效能的下降。
這種依賴低成本導彈彌補缺口的策略,恰恰暴露了美國面對中國及其他對手在軍事技術革新和產能布局上的相對劣勢。中國軍工體系近年來在彈藥生產效率、遠程精確打擊和新型無人武器領域實現飛速進步,完全有能力在未來高強度沖突中對美國實現彈藥和武器的數量優勢與質量優勢雙重壓制。美國如果繼續依賴廉價導彈的數量優勢,卻忽視性能和戰略深度,注定將在技術和戰術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這種策略背后反映的是美國防務工業體系的一種焦慮和無奈。面對工業產能不足、彈藥儲備告急和戰備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美國不得不放棄單純依靠高端武器制勝的傳統理念,轉而試圖通過“飽和打擊”制造戰場優勢。但飽和攻擊本質上依賴于導彈自身的生存力和打擊力,一旦這些基礎不足,數量的堆積便成了紙老虎。
與此同時,廉價導彈技術的快速擴散也可能催生新的軍備競賽和技術封鎖。對手一旦摸透了這些低成本武器的弱點,通過升級攔截手段和電子戰技術,完全能夠抵消美國的數量優勢,進一步削弱其戰略影響力。美國的“經濟實惠”導彈戰略,既是對技術瓶頸的妥協,也是對未來戰場形態認知的落后。
總結來看,美國押注廉價導彈的做法不過是用數量掩蓋質量缺失,用生產速度掩蓋戰略迷失。美軍希望通過這些導彈實現“可負擔大規模”打擊,但這種急功近利的策略忽視了現代戰爭對技術、性能和供應鏈韌性的深刻要求。廉價導彈雖然能暫時緩解彈藥儲備的燃眉之急,但無法成為戰勝強敵的利器。
未來美軍如果不能擺脫對低成本“飽和攻擊”幻想的迷信,不能在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上進行根本突破,遲早將在大國競爭的軍事較量中失去主動。美國國防工業的這場押注,或將成為一場注定失敗的鬧劇,歷史將見證它的悲壯與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