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芯片巨頭困在2納米工藝時,復旦大學實驗室里厚度僅0.7納米的"無極"芯片,正以原子級精度重寫半導體規則。
原子級革命:5900晶體管的破局密碼
這款全球首款二維半導體微處理器,在12英寸晶圓上集成了5900個二硫化鉬晶體管,較國際紀錄提升51倍。其獨創的"原子雕刻術"攻克了二維材料脆弱的致命傷——通過柔性等離子處理技術,在豆腐般嬌嫩的材料上雕琢出比頭發絲細百萬倍的精密電路,反相器良率飆升至99.77%。
算力躍遷:能效比顛覆硅基霸權
在1千赫茲頻率下,"無極"可執行37種RISC-V指令,完成42億次數據運算。更驚人的是,其3微米工藝的待機功耗,竟與28納米硅基芯片相當。這意味著同等算力下,智能設備續航可延長5倍,為萬億級物聯網市場注入核動力。
制造破壁:70%工序兼容現有產線
團隊獨創的"雙引擎"工藝——原子級界面調控+全流程AI優化,使70%工序直接沿用硅基生產線。20余項核心專利構建的二維特色工藝體系,讓我國首次掌握從材料生長到流片的全鏈條技術。上海某晶圓廠試產數據顯示,該技術使制造成本直降60%。
生態突圍:RISC-V架構的東方逆襲
搭載完全自主的RISC-V指令集,"無極"成功避開ARM和x86的專利壁壘。實測顯示,其AI代碼遷移工具使應用適配效率暴增300%,在金融、政務領域已斬獲70%改造訂單。更關鍵的是,開源架構讓中國首次握有半導體生態話語權。
這場原子級的技術革命正在改寫游戲規則——當美光科技股價因該成果暴跌8%,當ASML承認EUV光刻機并非不可替代,"無極"芯片已為后摩爾時代開辟出東方賽道。半導體產業的權力天平,正隨著這片0.7納米的"中國芯"悄然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