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有兩件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前幾天,我用一個AI工具生成了一張五口之家的圖片,結果發現,其中一個孩子肚子特別大,看起來有點搞笑;這里就不放圖了,估計你可能也見過類似的情況。
另外一件事是,一家大公司最近推出了新的AI模型。
在基準測試中表現不錯,宣傳材料也寫得也很強,但我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某家公司的CTO叫什么名字?結果它答錯了。
還有更夸張的。
有些人故意修改提示詞,誘導AI說出臟話。結果AI真的就照做了,然后,被人截圖發到網上,還帶出了某企業的LOGO。
兩家公司是誰,今天不提名字。但從現象中可以看出,AI在完成任務、推理方面確實進步很大,但一到細節,問題就出來了。
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倫理和道德的問題。比如:AI生成的內容,會不會誤導人?或者讓人不舒服?
第二個,是技術上的問題。雖然整體表現不錯,但在回答具體問題時,比如人名、事實判斷、邏輯推理這些方面,還是容易出錯。
這些問題,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但不能不解決。
這兩天,有幾個技術傳播口的同學找我探討,說出了解決的痛處,他們說,傳統的公關手段已經不管用了。
為什么?
因為有些事情本身不大,只要官方下場回應,反而讓人覺得這事兒很嚴重;但如果不回應呢?技術上的小問題,一開始只在小圈子里面傳,時間一長,信息慢慢擴散,最后反而輿情越來越大。
還有一個現象是:
很多博主喜歡把發現的技術漏洞發到小紅書、微博上。其他人看到后會覺得很好玩,抱著吃瓜心態圍觀評論,接著,有些人會換個說法,再把這些內容重新發布一遍。
這就像,二次創作,同樣的問題,用不同的形式反復出現,就會不斷發酵。
原本的內容只是簡單描述了技術錯誤,但經過重新包裝和調侃后,反而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傳播得更廣了;所以你看,一個問題本質沒變,但只要換了個包裝,就能一直被討論下去。
怎么辦?我的建議是:
多看看電影,特別是那些講AI和科技相關的。是不是聽著有點奇怪?甚至有點搞笑?
但你細想一下,現在很多AI帶來的倫理問題、技術漏洞,用傳統的公關方式很難解決,它太高頻了。電影,尤其是像英劇《黑鏡》(Black Mirror)這樣的作品,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旁觀者”的視角。
它能讓你完整地看到:一個技術問題是怎么出現的,怎么被放大,用戶情緒是怎么變化的,最后又是怎么收場的。
有了這種視角,你在面對現實中的類似問題時,反而能更冷靜、更有辦法去應對。
我先說明一下,“黑鏡式技術危機”不是一個正式的概念或專有名詞,一些人知道它、或被圈內討論,主要因為劇里描述的技術危機,跟現在遇到的很多問題非常相似。
它用虛擬現實、社交媒體、人工智能這些技術的極端使用,把一個個故事呈現了出來。
這部劇的核心,是探討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對人、對社會帶來哪些影響。比如:隱私沒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淡了、道德標準越來越模糊,甚至人性本身都會被改變等等。
那問題來了:企業真的遇到了像《黑鏡》里那種技術危機,該怎么辦?我先說清楚一點:技術加倫理的公關危機,不能等出了事再解決,得提前預防。
那怎么防?我總結了三點:
一,建立官方反饋渠道。就是說,發布一個技術產品時,最好有一個讓用戶提意見的地方。比如社群、社區、小助手賬號這些,放在你自己的官方平臺上就行。
這樣用戶發現問題時,知道該去哪兒說。如果沒有這個渠道,他們會自己發帖、在微博上吐槽,或者在小圈子里傳,那樣負面信息就容易失控。
二,用社區的方式做技術內容運營,光有渠道還不夠,還要讓用戶愿意來反饋。
怎么做?可以設一些獎勵機制。早些年,電腦廠商、殺毒軟件公司上線新產品時,會發“英雄帖”:只要你發現漏洞并通過官方渠道反饋,就能拿到獎勵,可能是獎金,也可能是周邊禮品。
這樣,用戶會覺得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反而愿意幫你解決問題,而不是去網上抱怨,有點像一起共創的感覺。
三,做好輿情管理,及時社區回應。
企業一定要關注網上有沒有關于產品的負面討論,一旦發現已經在自媒體上傳開了,就不能裝沒看見。越不回應,問題就越嚴重。
當然,回應也不一定非要發正式聲明。你可以通過社區、社群告訴大家: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收到,正在處理,預計X天內修復。”這樣用戶心里就有底了。
另外,還可以在社區里主動分享一些正面進展,比如:“目前修復進度到哪了”,或者“用戶的哪些反饋幫我們優化了功能”;這樣做,既能安撫情緒,也能把輿論往積極的方向引導。
還有一點是,這些方法還能幫助辟謠,并把正確的信息傳播到外部社群中去。總結一下,三點是:建立反饋渠道、用社區方式運營技術內容;主動管理輿情,及時溝通。
所以,回過頭來復盤下:以前技術產品遇到問題,公關一般是怎么處理的?
通常做法是這樣:先做第三步,盯著網上有沒有負面消息,看看有沒有人吐槽;等輿情起來了,才開始第二步,寫點回應內容,解釋一下,或者反駁澄清。
只有當問題鬧大了,才會想到第一步:建立一個讓用戶反饋問題的渠道,這時候才想起來:我們是不是該開個客服通道?
我不否認老方法完全沒用。
準確來說,它更適合應對那種已經“爆”了的大事件,但我們為什么非得等事情變大才處理呢?為什么不從一開始的小問題就開始管理?
現在已經有大廠在用新的方式:提前布局,從小處入手,早發現、早處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減少負面影響擴散,二是讓用戶覺得這家公司是認真在聽意見的。
來自一線的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