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西京研究院發表的第826篇文章,趙建院長的第763篇原創文章。更加內部、細化、干貨的內容請加入會員參與內部直播與討論。
前言
當前中國消費不足主要由結構性矛盾導致,包括房地產等行業轉型引發的產能過剩、內外循環失衡、資產縮水及債務惡化、轉型群體收入下降、疤痕效應及人口老齡化等。短期需推出一攬子提振政策,長期需深化分配側和供給側改革,糾偏政策矛盾,補償轉型陣痛群體,以恢復信心和預期。本文還包含以下關鍵問題:
1、當前中國消費不足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2、造成中國消費不足的結構性矛盾與深層根源
3、如何解決當前消費不足的問題
正 文
當前中國的消費不足持續之久、影響之大改革開放以來比較罕見。究其原因,既有周期性的因素,隨著時間會慢慢回暖;但更多的是結構性因素,不能完全靠時間來消化,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政策調節,否則會出現趨勢性的長期消費不足。主要的結構性矛盾表現在,政策轉型導致房地產、教培、金融等行業的幾千萬人力和幾十萬億資本大遷徙,減少需求的同時增加了制造業、餐飲等行業的產能過剩;中外政策背離導致內外循環不暢,“生產在內、需求在外”的現象比較突出,出現了“內需外需化”的問題;資產縮水+債務惡化導致的資產負債表收縮對需求的抑制,疤痕效應下儲蓄率的提高導致貨幣窖藏,轉型陣痛承擔群體的收入下滑,信心和預期長期低迷等等,都是造成消費不足的結構性矛盾。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長短結合、央地聯動,短期推出一攬子提振消費政策,前置發力、飽和打擊;長期則圍繞分配側、供給側進行深度的結構性改革。
一、當前消費不足表現出的幾個典型特征
一是圍繞著地產鏈的耐用品消費明顯下降,形成了對社會零售品的拖累。2024 年全國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總額增速為 2.7%,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產品銷量下跌明顯,如建筑及裝潢材料類為 - 2%、文化辦公用品類為 - 0.3%。家具、家電等也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降。耐用品一般是大件消費、大額消費,產業鏈比較長,對消費的影響比較大。
二是剛需消費下滑比較明顯,有降級趨勢,廉價生活、省錢攻略一度成為一種潮流。吃穿住行是典型的剛需消費,但是都很大程度上出現了降級和萎縮。2024 年,食品價格下降 0.6%,降幅比上年擴大 0.3 個百分點,影響 CPI 下降約 0.11 個百分點;交通通信價格下降 0.6%,影響 CPI 下降約 0.19 個百分點。衣著價格和居住價格雖然統計上沒有明顯下降,但是比較疲弱。拿餐飲行業為例,最近幾年呈現出“中高端消費銳減,低端消費回暖”的局面,餐飲業內一度出現“23元盒飯熱”,23元人均消費恰好是工薪階層自己回家做飯的平均成本。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餐飲消費僅僅為了馬克思說的“最低生存標準”。
三是非剛需消費能省則省、能減則減,將不必要的消費轉化成了預防性儲蓄進行貨幣窖藏。2024 年中國高端消費市場規模同比下降 2%,其中珠寶業零售額同比下降 5.02%,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預計將出現 18% 至 20% 的下滑。
四是耐用品、不動產等金額大、周期長的消費,更換時間明顯拉長,房子、汽車、家電,甚至是衣服,人們的更新周期都明顯拉長。從保有量與報廢量的差距可以看出,消費者對耐用品的更換越來越謹慎。
五是單位消費收縮比較嚴重,特別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的團體消費在新的政策環境下出現了較大的萎縮。以前這些單位和機構都是團建、培訓等消費大戶,帶動了旅游、培訓、餐飲、住宿、文娛等行業的繁榮。最近幾年在新的政策環境影響下,這些團體消費銳減,對整個消費影響較大。
六是文化、休閑、游戲、娛樂等新型、輕型消費出現了結構性繁榮,這些消費的特征是花費少、耗時長,擠占了傳統消費的時間。隨著年輕人消費習慣的變遷,以及六五后“嬰兒潮”之后的首輪“退休潮”,資金密集的大額消費、大件消費減少,年輕人在數字世界上的小額消費,退休群體在文旅、康養上的輕型消費出現繁榮。但是這些消費一般不納統,消費總量較低,對社零等消費統計以及經濟增長和就業等的貢獻不大。
二、造成消費不振的結構性因素及深層次根源
首先需要認識到當前中國的消費不足是有一定趨勢性的,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社會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模式的轉型,原有的依靠“房地產+地方基建”雙輪驅動模式時代結束,大興土木投資、大手大腳消費的經濟和政策環境都已不再,我們需要適應更加注重品質的、更加精打細算的消費行為和偏好,所謂第四消費型社會。在此基礎上,還有幾個重要的結構性矛盾和外生性因素在壓抑著中國的消費,造成嚴重的消費不足,這些都是政策調節和深層改革的重點。
一是社會發展模式轉型促使資源和要素在行業間重新分配,房地產等行業受限后,遷出的產能在一些行業過度積累,產能過剩的另一面就是消費相對不足。最近幾年,從房地產、教培、金融等政策敏感型行業遷出幾千萬人、幾十萬億資本,擁擠的進入到了制造業、新興科技、餐飲等少數不受政策影響的行業,造成產能過剩,正常的消費短期內無法消化,從而表現出來消費不足的問題。
二是內外循環結構出現較大的失衡,低成本優勢的內循環促進了外循環,但外循環的資金卻不能有效回流境內,“生產在內、消費在外”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內需被外需化,造成國內消費不足。房地產等行業的治理,讓中國在全球通脹、物價走高的形勢下獨樹一幟,一直能維持著物價穩定,為全球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對穩定全球通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按照中國2018年構建的以內循環為主導的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外循環形成的資金,也就是中國出口企業賺的錢,應該回流到境內結匯換成人民幣,形成以消費為主導的內需。但是,2022年以來出現的一個現象是,出口企業在外面賺的錢,大部分不回國內消費和投資了。一項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最近五年中國商品貿易積累了近四萬億美元的順差,但是我們的外匯儲備卻一點也沒有增長。當然這里面還有出海和對外投資等原因,但是外匯不結匯不回流國內消費卻是明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中外利差造成的Carry交易是主要的原因,也就是留在海外的錢有更好的投資,回流國內無處可投,又不能自由流動,因此大量本可以形成消費的錢在海外飄著。
三是資產縮水+債務惡化造成的資產負債表破損問題。債務本身的問題,債務出現有毒化,根本原因肯定是背后的資產出了問題。五年深度轉型以來,房地產價格下跌明顯,隨之造成地方債務惡化的次生風險,這些都嚴重抑制了財產性收入。不僅沒有財富正效應,還產生了負效應。以前房地產價格穩定、交易活躍的時候,房地產對一個家庭來說實際上承擔著保障功能,可以減緩人們消費的后顧之憂。但是現在房地產萎靡不振,價格大幅調整,老百姓不僅沒了底氣,還要拿出一筆錢來補償房產縮水導致的資產缺口,所謂的補表、還債。可支配收入被破損的資產負債表占用,哪還有新的現金流增加消費。
四是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利益受損群體,這些群體收入下降比較明顯,對消費的抑制作用較大。比如房地產治理,造成上千萬人降薪、失業,與房地產有關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地方債治理,造成上千萬人地方基層公務員收入下降,有些還拖延發放;地方政府欠民營企業的應付賬款遲遲付不了,民企就無法正常給員工發工資,這也影響消費。
五是疤痕效應造成的預期和信心問題。經歷了三年疫情,人們的心理和潛意識都變得越來越謹慎,不自覺的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而儲蓄率的大幅提高,對消費是災難性的。中國2024年儲蓄率為55.5%,較2023年(44.28%)大幅提高11.2個百分點,是1952年有數據以來的最高值。而儲蓄率的大幅提高,對消費是災難性的。
六是斷崖式的人口老齡化、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改變等長期因素,對中國傳統的消費模式形成挑戰。65后嬰兒潮引發退休潮,退休群體從領正常工資變為領養老金,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體制外替代率不足四成)。但是時間寬裕了,因此會選擇打發時間的輕消費。而年輕人沒有匱乏時代的歷史記憶,對大額消費、大件消費沒有執念,更注重性價比和個人體驗,因此造成看上去消費降級的重大結構變化。
三、長短結合、前置發力、飽和打擊,盡快推出一攬子消費提振政策
一是針對前期不利于提振消費及信心與預期恢復的政策,亡羊補牢、及時糾偏,保證各項政策提振消費的宏觀一致性。一些目的為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矯枉過正的現象,對這些問題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不能這邊出臺提振消費的政策,那邊卻出臺一些緊縮性政策。在這種左右互搏、自相矛盾的情況下,即使發放消費券,甚至是給微觀主體直接發錢,都很難有明顯的效果,發到手頭上用于消費的錢也會由于缺乏信心和預期轉化成儲蓄將消費力窖藏起來。
二是采取結構性的財政政策,對轉型陣痛承擔較多的群體給予一定的補償。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社會經濟轉型,是一種公共產品,每個人都享受到轉型的好處,但是有一部分群體承擔了較多的轉型成本和陣痛,因此公共部門應該給予救助和補貼。這些轉型群體包括,房地產、教培、部分民營金融機構等最近幾年治理整頓比較嚴重的行業,一些債務災區的基層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房地產等政策影響行業有關的年輕畢業生,進入失信名單的個體戶和小微企業老板等。這些群體過去在這些行業從事的是正常的工作,過著正常的社會經濟和消費活動,在疫情和高質量轉型疊加沖擊之下失業和掉隊。對此應該加強結構性的失業救助和社會補助,讓這幾千萬群體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從而能夠正常的消費。
三是加大普惠性的社會保障和民生建設力度,政府將人們的預防性儲蓄買斷,社會的儲蓄率就會下降,人們就減少了后顧之憂,可以放心的擴大消費支出。
四是穩住樓市股市,提振居民的資產負債表,通過財富效應激發社會的消費力。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居民都有了自己的財富積累和資產負債表。中國房地產深度轉型以來,房價出現大幅調整,資產縮水比較嚴重,但是債務卻是剛性的,這就造成了資產價值減計下的資產負債表缺口,出現了財富的負效應。中央多次明確提出“穩住樓市股市”,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穩定微觀主體的資產負債表,重新激發財富效應,提高財產性收入。研究也表明,財產性收入比工資性收入具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當前,股市基本穩住,處于一個慢牛狀態。接下來要看樓市。因為樓市的地方性、區域性比較強,中央的政策落實到位需要地方政府的執行,主戰場還是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當前的另一個任務是化債,因此在穩定樓市方面的舉措和手段還是有限,這需要中央與地方聯動結合,鼓勵地方政府各顯神通,打好穩住樓市央地結合組合拳。
五是提高匯率彈性,促進金融發展,提高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吸引“人在國內、錢在海外”的一萬多億美元回流境內消費,將外需內需化。提高外匯結匯的便利度,消除不必要的資本管制障礙,為海外資金回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匯率可以適度貶值,提高結匯的收益。鼓勵資產管理公司多樣化、市場化發展,為人民幣回流提供有吸引力的人民幣資產等等。
六是在宣傳和文化作品的創造及社會輿論的引領上,聚焦對疫情期間社會大眾遭受的疤痕效應進行安撫治愈,以直面問題、共克時艱的態度重塑國民精神,從集體心理底層提振信心和預期。
七是立足長遠,為消費型社會進行長期的政策投入和制度建設。認清中國現在處于第三消費時代與第四消費時代交疊階段,大額消費、大件消費退潮,輕消費、個性化、場景化、意義型消費逐漸成為潮流。中國應該借鑒日、韓等步入后工業化時代的做法,從對物的投資轉向對人的投資,制定全民收入倍增計劃。從“十五五”規劃開始,規劃重點從產業規劃,轉到民生和居民收入提振的規劃上。其中產業規劃,要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作為重點。消費型社會是一個服務業占主導的社會。
八是一個比較具體的關于公共節日和高速公路免費期的政策建議,當前每年的強制公共節假日是計劃強制安排,一方面保障了絕大部分享受閑暇并有時間消費,另一方面則造成了免費高速公路和旅游資源的擠兌,假日體驗并不好。建議將部分公共節假日比如小長假定額分配給職工個人,自由支配。將免費的高速公路費定額分配給個人,自由支配。解決節假日擁擠一窩蜂過度消費,透支消費旅游資源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