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價跌回七年前”
這種說法若是放在以前,會被視為笑話。
畢竟從2015年到2021年,上海樓市幾乎一路高歌猛進,房價翻倍的板塊比比皆是。
但2023年的市場,卻開啟了一場顛覆認知的“去杠桿”行情,并延續至今。
有人翻出2019年的成交價去砍價,發現還真能砍成;
有人抄底市中心的豪宅,單價竟比高峰期低了30%;
連大虹橋這種規劃紅利區,部分次新房價格都跌破了2019年水平。
今天,我們拋開情緒,用真實成交案例和板塊數據,回答三個關鍵問題:
1. 上海哪些房子是真的跌穿了七年前的價格?哪些只是“假摔”?
2. 當前價格相比七年前,到底是貴還是便宜?
3. 普通人該如何抓住這輪“非典型周期”的機會?
歷史復盤
要理解當下的價格回調,必須先回到上一輪牛市。
2015年,上海樓市啟動了一輪史詩級上漲。
但不同類型的房產漲幅差異極大:
老公房、市區老商品房、近郊次新房:價格普遍翻倍,甚至透支未來5年漲幅;
學區房獨領風騷:帶學區概念的房源漲幅遠超大盤,成為“硬通貨”;
豪宅反而跑輸:市區高品質次新房、豪宅漲幅僅50%-60%。
這種分化背后是當時的市場邏輯:
剛需和學區需求主導,資金涌向總價低、流動性強的標的。
而豪宅因總價高、交易周期長,反而被冷落。
但問題在于,漲得快的未必是好資產。
這種結構性錯配,也為后續價格回調埋下伏筆。
2021年后一系列的政策調控和市場調整,上海樓市開始“擠泡沫”。
2023年4月至今,上海樓市經歷了一輪浩浩蕩蕩的“去杠桿”行情。
現在市面上公認的上一輪上海樓市的底部區間,是2018-2020年上半年。
有些人認為,房價回調到當時的價格,就算合理了。
所以很多買房人砍價,都是參照2019年的二手房成交價。
但這種估值方式還是有點粗糙了。
因為在2019年,甚至2015年,各個板塊與樓盤的估值都有高低之分。
如果想要一個更準確的估值,顆粒度需要再細化一些。
七年前的價格,未必都是抄底價
不是所有房子都值得抄底。
有些區域的價格看似回到2019年,實則仍在高位;
有些卻是真跌出了黃金坑。
我們分類細說。
1. 市區老破小&學區房:小心“價值陷阱”
上一輪普漲行情,各類標的漲幅差異大,估值不均。
這就導致,2019年的時候,市區品質次新房和豪宅估值偏低,老公房/普宅/學區房/郊區房源估值偏高。
目前一些學區房老破小價格已經大幅回撤。
比如對口福山外國語小學+建平中學西校的浦東梅園三街坊。
現在的價格已經比2019年低了10%,比起高峰期13.1萬/平的單價跌近33%。
這在一眾老破小里面,算是比較抗跌的了。
但即便跌穿了2019年的價格,仍可能存在“價值陷阱”。
問題出在哪?
學區政策的不確定性:教師輪崗、名額分配,隨時可能讓“學區溢價”歸零;
產品力硬傷:房齡30年+、沒電梯、沒物業,年輕人根本看不上;
供應過剩:僅浦東內環內,就有近萬套老破小掛牌,房東只能“踩踏出貨”。
學區房的價值是學票+房子。若學票貶值,老破小就是一地雞毛。
2. 郊區次新房/老商品房:泡沫還沒擠完
上一輪房地產牛市,爆炒的大虹橋、臨港,漲幅令人咂舌。
經過一場熊市的洗禮,大虹橋房價從10萬到8萬,再到7萬,一路下行。
如今,最好的小區單價在6萬到7萬之間,而普通小區甚至跌至5萬左右。
比如大虹橋徐涇標桿小區仁恒西郊花園,最新成交的一套大戶型和2018年的
單價差不多。
目前新掛牌的同戶型也賣不出高價。
臨港的網紅盤就更慘了,高峰期炒到6萬+/㎡,如今3.5萬帶看量寥寥。
很多二手房都跌到了六七年前的價格。
但此類房產,2019年價格≠安全線,部分區域房價仍有下降空間。
這里面也有幾點原因:
天量供應:上海90%的新房在外環外,開發商為促銷拼命打折。
租售比崩盤:300萬的房子月租4000元,年化收益僅1.6%,存銀行都比這強。
規劃落空:除了前灘、徐濱等頂流板塊,多數郊區規劃還停留在PPT階段。
除非是在當地上班買來自住的剛需客,否則郊區的房子仍需觀望,別急著接飛刀。
3. 市區品質次新&豪宅:抄底窗口已開
這類房子是此輪回調的“誤傷對象”。
當年漲幅本就不高,如今價格回調后也在相對合理的區間。
2018年,大寧板塊的寶華現代城(普宅)單價是比海珀星暉(品質次新)更高的,形成價格倒掛。
2019年,1000萬預算只能在田林買個20年房齡的二梯隊學區兩房,而同樣的預算在長征可以買個高品質次新大三房。
在這一輪樓市調整期,品質次新房表現相對堅挺。
核心邏輯就是它們擁有稀缺的地段、物業和產品力,安全邊際高,所以抗跌性強。
為什么說這類房產安全邊際高?
首先是地段稀缺性:上海市區優質地塊幾乎絕版,品質次新屬于是賣一套少一套;
其次是規劃紅利:黃浦濱江、徐匯濱江、北外灘等世界級規劃陸續兌現,房價支撐力不是吹的;
另外是租售比回升:當前租金年化收益可達2%-3%,比郊區盤更安全。
這類房子別再等“暴跌”,接近2019年的價格就是機會。
有三類房子盡量別碰
1、郊區“畫餅盤”
上海90%的新房供應都在外環外,地緣購買力無法支撐,已經明確陷入供大于求的境地。
部分板塊租售比基本都是1.5%不到,持有即虧損。
2、高齡學區房
政策風險高,居住屬性差,一旦學區溢價消失,價格隨時可能崩塌。
3、市區“偽豪宅”
房齡超過15年、物業拉胯的所謂“豪宅”,實際價值遠低于掛牌價。
同時,我們也有一些給不同買家的實操建議。
改善客:盯緊市區品質次新,砍價對標2019年成交價,遇到急拋房東可大膽抄底;
剛需客:郊區房繼續等,優先選地鐵現房,避開“畫餅板塊”;
投資客:遠離老破小和郊區盤,優質地段小戶型公寓或是更好的選擇;
學區需求:盡量買九年一貫制的學區房,警惕那些估值虛高的高齡學區房。
小結
上海樓市正在從“普漲時代”轉向“價值時代”。
跌回七年前的房子,有些是坑,有些是寶。
關鍵在于看清資產的核心價值:
是靠泡沫吹大的“偽需求”,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稀缺”。
目前的上海樓市,仿佛在進行一場“估值修復”實驗。
而在上海買房這件事,也變得越來越專業了。
注:該篇文章僅代表個人見解,不構成交易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