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又上熱搜了!
5月10日早晨,雷軍發文表示,“過去一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
雷軍低落的原因其實不難想象!
過去一個多月,來自全社會的鞭撻,讓持續狂奔了一年多的小米汽車,栽了個大跟頭。
負面輿情多次登上熱搜
首先,是3月29日小米SU7的那起嚴重車禍,三名女大學生失去了生命。這不僅將小米汽車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引來全國全行業對于車企夸大宣傳、虛假營銷的集體性批判。最終,公安部、工信部先后出手,讓“智駕”“高階智駕”等統統成了禁用詞,也讓今年上海車展成了近些年最“清朗”的一屆汽車展會。
其后,小米被曝“要求員工日均工作不低于11.5小時”的消息,再一次引來各方批判。
最近,關于小米SU7 Ultra的兩項爭議,同樣攪得全網關注。
第一,基于安全考慮,小米SU7 Ultra更新了車機版本,最大馬力從1548匹降至900匹,解鎖條件是必須在官方認定的賽道進行圈速考核,達標后才能解鎖。雖然這一做法旨在確保車主具備一定的駕駛技術和賽道經驗,保證駕駛安全。但遭到了集體抵制,不少車主表示,“本來是沖著高馬力去的,現在給限制了。”且前期沒有充分溝通,侵犯了車主的權利。
第二,有博主通過實驗發現,花4.2萬元選裝的所謂“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挖孔機蓋,更多只是擺設,既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或產生下壓力,日常使用中的散熱效果也不明顯。
面對洶涌的輿情,小米汽車不得不在5月7日深夜出面致歉,并又一次喜提熱搜。
論玩轉流量的能力,雷軍和小米堪稱行業之最。
每一次小米有任何動靜,都能引來全網關注,無論是新產品發布、營銷事件,或者雷軍本人的一個心情分享(比如今早這次)。
但流量至上者,也終將被流量反噬!
前陣子,恐怕無論是雷軍或者小米汽車,都衷心地希望被冷落,因為其所承受的輿論壓力稱得上歷年之最。導致雷軍不僅減少了微博更新頻率,“失約”上海車展,小米新車YU7也沒能及時亮相。
這很顯然是刻意的“冷處理”。
作為極具話題性的網紅企業家和新勢力車企,一開始就注定了會像網紅人物或流量明星那樣,任何一舉一動、一言一詞,都被人們拿著放大鏡去觀察。
你善于制造熱點,那么你也會成為熱點。當你在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小米該成為什么樣的車企?
雷軍在微博中表示,“過去這幾年一直很忙,這段時間反而可以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確實有一些收獲......”
雖然不知道他的收獲到底是什么。但個人認為,他確實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小米汽車到底該成為一家什么樣的企業?
2011年,深諳粉絲經濟與流量營銷的雷軍,推出了小米第一款手機小米1,價格1999元,性能參數卻足以媲美四五千元的三星、HTC。超高的性價比,不僅讓小米手機快速站穩市場腳跟,同時還倒逼著整個行業重新定價。
2024年,小米SU7橫空出世,性能、造型比肩保時捷Taycan,零百加速2.78秒,配置遙遙領先,頂配只要29.99萬。之后登場的小米SU7 Ultra,零百加速更是達到了1.98秒,售價52.99萬,比起它的對標車型便宜了不只一星半點。
從這就可以發現,從手機到汽車,小米的套路基本是一樣的:讓用戶以更低的價格享受更高的產品性能,以及媲美一線品牌所帶來的情緒價值。
然而,造車終究不是造手機,一味地堆性能和配置,不一定是好的產品。
比如雷軍說“性能時小米的基因,速度是一種信仰!”但是,從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頻繁發生的超速、車禍事故來看,這句話其實有著巨大的問題。
個人認為,對于一款“平民級跑車”來說,速度不應該是信仰,操控才是!
和保時捷不同,小米汽車的定位是平民級品牌,造出來的車也以高性價比著稱。如果一味強調速度而無法被用戶安全掌控,那么就不是好車,而是一臺移動的殺人機器。
同樣,賣車也不是賣手機,價格便宜和過度營銷所帶來的后果,很多是并不美好的。
比如,當你表示小米SU7有著媲美保時捷的加速性能時,年輕用戶們真的可能在普通道路上開出150km/h甚至更高的時速;當你宣傳智駕系統足夠安全可靠、有路就能開,年輕人真的會將它當成全自動駕駛的新汽車,并嘲諷那些規勸者還活在諾基亞的舊時代,直到發生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雷軍曾表示,希望通過15-20年努力,將小米汽車打造成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那么此刻他應該重點思考的是,小米汽車到底該以什么樣的優勢去穩步走向全球前五?
是高超的流量營銷嗎?
這當然有必要,但作為一家汽車制造企業,營銷只是加分項,而不應該是根本。
產品是船,營銷是帆,只有船和帆匹配才能協同發揮出最佳效果,如果船太小而帆太大,那么翻船就是早晚的事。
這一點,小米和雷軍此刻應該都深有體會。
2024年,全球前五的車企集團分別是豐田、大眾、現代起亞、Stellantis和比亞迪。這幾家,沒有一家是靠強調所謂“性能基因”而做大的。
當然,15-20年后,這份名單里可能會剔除掉一些名字,再加上一些新的名字。但不管如何,小米想要擠進名單里,總得還有一些更核心的優勢,而決不能只是賽道級性能和掌握了流量而已。
近幾年來,新能源車事故其實并不少見,電池爆燃、智駕失靈、車門打不開、斷軸、車主維權等,都時有發生。但很少有像小米汽車這樣,動輒登上熱搜或引起全行業廣泛討論。
沒辦法,流量在帶給雷軍和小米汽車巨大光環的同時,也成了它的原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