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小米汽車的熱度神話剛上演沒幾天,就迎來了劇情大反轉。
7月3日港股開盤,小米股價嘩嘩跌,盤中跌幅超5%,一下子蒸發了近400億港元。
不少人猜測,這跟雷軍前一晚那場不怎么成功的直播脫不了干系——畢竟,3分鐘大定20萬輛、18小時鎖單24萬輛的YU7,從爆紅那天起,質疑聲就沒斷過。
說起來雷軍那場直播,本想好好回應下爭議,結果越說越讓車主們著急。有人質疑YU7大定數據有水,雷軍解釋說“7天可退”是行業慣例,統計口徑跟別家一樣。
提到轉單問題,他說SU7系列轉過來的訂單不到15%。可輪到大家最關心的交付問題,雷總那句“急著用車可以看看小鵬G7、理想i8,Model Y也不錯”,直接被解讀成“勸退”。
車主們吐槽:“我們等的是解決方案,不是讓你推薦競品啊!” 更讓人坐不住的是交付周期。現在YU7標準版要等58到61周,Pro和Max版得排到2026年春天——買輛車要等一年多,換誰能淡定?
有車主并不買賬。“對雷軍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營銷,但誰來為我們這些車主買單?”
不過,對于車主們的訴求,很多網友包括已經預定了YU7的車主并不認可,大家紛紛表示“能怪誰呢,又沒人逼你買”、“人家小米也沒有拉著你鎖單啊,你自己非要去搶,又不想等,還想退定金”;還有人表示“你們都退吧,這樣我就能早點提車了”。
另一邊,友商們也沒閑著,蔚來、極氪、阿維塔這些品牌,專門盯著鎖單的YU7用戶遞橄欖枝:轉單不僅退定金,還送積分、保養、充電樁。有蔚來銷售甚至直接給用戶打電話:“來買我們的車,小米那5000定金我們報!”
面對這場“圍獵”,雷軍嘴上說“同行大可不必”,身體卻很誠實地服了軟。小米很快官宣,7月6日開放限時改配窗口,用戶能換版本、顏色,但代價是重新排隊。
這招看似給了選擇,其實是把難題丟回給用戶:要么繼續等,要么推倒重來。說到底,大家焦慮的不是選配置,而是小米到底能不能按時交車。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汽車一期工廠設計年產能15萬輛,通過雙班制生產,月產能達2.8萬-3萬臺,但實際交付周期長達50周以上(標準版YU7)。
二期工廠預計2025年7月投產,設計年產能15萬輛,投產后將緩解交付壓力。YU7車型開售18小時鎖單量超24萬臺,按一期工廠月產3萬臺計算,消化訂單需8個月以上。
事實上,在汽車行業中,交付周期漫長的現象時有發生。
從半年到一年,甚至個別車,車主的等待時間竟長達3年……這些車型或因高端品牌定位、獨特性能吸引了大量消費者,成為市場爆款。
根據公開信息,目前,預訂蘭博基尼頂級車型Revuelto的顧客,需耐心等待兩年多,即到2027年才能提車,也就是2027年。
同為豪車陣營的保時捷Panamera,作為資深的豪華跑車代表,從訂車到提車向來保持著半年左右的周期。
那么有沒有一款和小米YU7價位接近,也深受消費者喜愛,愿意等待半年以上呢?有,之前的特斯拉model Y。
2018年,已經量產的Model 3因產能問題面臨無法達成產能目標的嚴峻挑戰,特斯拉因此被資本市場看空,幾乎走在了破產邊緣。為兌現產能目標,馬斯克睡在工廠,親自視察各裝配線的工位,緊抓產能。其中,2019年1月正式動工,當年便實現投產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幫特斯拉解決了產能問題。
國產造車新勢力中,小鵬G9上市初期交付延遲,靠代工合作和零件預采購提速;問界新M7、新M9爆單后,依托華為渠道和賽力斯工廠雙班倒、加大招聘力度,讓產能快速提升,幫助問界實現穩定月銷破萬的同時,也極大緩解了產能不足的問題。
小米的解題思路類似。雷軍親赴工廠“督戰”,加速推進二期工廠投產。小米汽車也通過供應鏈整合,加大工人招聘力度,兩班倒、日工作11小時加速生產等方式將產能拉滿,全力保障交付。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提升產能,小米汽車三期工廠或已在規劃中。此外,小米汽車的上海、武漢生產基地也在規劃中。
隨著二期工廠的投產和自動化產線優化,樂觀預測2025年底YU7交付周期有望顯著縮短。未來,若三期工廠順利落地,小米或能真正解決“爆單但交不出車”的產能難題。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盡管這些“遲遲未交付”的車型分屬不同品牌、定價區間差異顯著,甚至動力模式也不盡相同,但它們存在一個最根本的共通點——均為細分市場的爆款車型。
這些車型要么憑借高端的品牌形象,要么依靠突出的性價比等優勢,在同級別車型中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最終成為“一價難求”的熱門選擇。
我們都清楚,很多人訂YU7,是有一定沖動屬性的。或是足夠的情緒價值,或是被外觀和科技感吸引,可現在等車要一年,改配要重排,友商還在旁邊拋橄欖枝,誰心里不打鼓?就像有用戶說的:“當初搶單時有多激動,現在等車就有多焦慮。”
對于消費者而言,等上一年真的值得嗎?一年之后,心心念念的車還能滿足下訂時的需求嗎?
雷軍這場直播,本想穩住局面,結果反倒暴露了小米汽車的短板:熱度能靠發布會炒起來,產能卻沒法靠直播吹出來。友商的“截胡”只是外因,真正的問題是小米還沒做好承接爆款的準備。從手機跨界到汽車,看似都是制造業,可復雜度差著十萬八千里。
現在的小米汽車,就像個考了次高分卻沒準備好下次考試的學生。YU7的爆紅是驚喜,也是壓力測試。接下來能不能把產能提上去,能不能讓用戶心甘情愿等下去,能不能扛住友商的輪番進攻,才是真正的大考。畢竟,大家買的是車,不是永遠等不到的期貨;信的是小米能兌現承諾,不是雷總在直播間講的段子。
說到底,造車不是玩饑餓營銷,用戶的耐心也不是無限的。當“爆單”變成“爆雷”,再厲害的直播也救不了場。小米汽車能不能跨過這道坎,或許不只是雷軍一個人的事兒——它考驗著所有跨界造車者:當熱度褪去,你手里的真功夫夠不夠硬?這場成長痛,恐怕還得疼一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