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沉沒八百年的寶藏”,你腦海里是不是會蹦出加勒比海盜那樣的畫面?不過今天要講的不是電影,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咱們中國南海的故事。
這艘名叫“南海一號”的南宋商船,沉在海底整整八百年,直到1987年被發現,2007年整體打撈出水。
船上出土了18萬多件文物,總價值據說高達兩萬億人民幣,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更牛的是,它的發現還解開了困擾歷史學家上百年的謎團。
一場意外的驚喜
“南海一號”的故事得從1987年說起,那時候,中國水下考古還剛起步,沒多少經驗。
1985年,英國一個叫邁克爾·哈徹的尋寶家伙在南海撈了一艘清代的沉船,把文物拿去海外拍賣,賺得盆滿缽滿。
這事兒讓我國政府決定自己搞水下考古,不能讓老祖宗的東西再這么流出去。
1987年夏天,廣州救撈局跟英國一家海上探險公司合作,在廣東陽江海域搜尋一艘東印度公司的沉船。
潛水員們潛到海底23米深的地方,滿心期待撈上來一堆白銀,結果吊上來的卻是銹跡斑斑的古錢幣和精致的瓷器。
專家一看,這玩意兒壓根不是東印度公司的,而是宋代的貨!
現場氣氛一下子就變了,英國公司還想繼續撈,但中方果斷叫停,自己接手。
這艘沉船后來被命名為“南海一號”,位置就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
從那以后,中國開始自己摸索怎么在海底找老祖宗留下的寶貝。
不過,當時技術有限,潛水員在海底黑漆漆的環境里,淤泥又厚,啥也看不清,能帶回來的只有零星幾件瓷片。
直到后來技術進步,這艘船的秘密才一點點被挖出來。
從海底到博物館
“南海一號”被發現后,打撈工作可沒那么順利。
198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跟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合作,第一次下水調查。
潛水員在海底摸了半天,只帶回幾塊碎瓷片,進展慢得像蝸牛爬。1990年代,考古學家俞偉超給沉船起了個正式名字“南海一號”,還一直推動研究,但缺錢缺技術,項目拖了好幾年。
轉機出現在2001年,香港商人陳來發捐了120萬港幣,考古隊終于能買點像樣的設備,比如聲吶,精準定位了沉船遺址。
2002年,他們在淤泥下發現了成堆的完整文物,瓷器、金銀器啥都有,這下大家都知道這船值多少錢了。
到了2007年,中國水下考古技術已經成熟,決定把“南海一號”整體撈上來。
整體撈就是不拆船,連著周圍的淤泥一起吊出水面。
這招聽著簡單,其實特別難。沉船在海底泡了八百年,木頭早就爛得不行,稍微一動就可能散架。而且船周圍的淤泥得一塊兒帶上來,不然文物會散落一地。
2007年12月,打撈正式開始。那天海面風平浪靜,巨型起重船“華天龍”出馬,把裝著沉船的鋼籠慢慢吊出水面。
這活兒用了整整22個小時,考古隊全程盯著,生怕出一點差錯。
撈上來后,沉船被送到廣東陽江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專門建了個叫“水晶宮”的地方放著,既能研究也能給游客看。
打撈完不算完,清理和研究又花了好多年。船艙里塞滿了淤泥,考古學家得一點點挖開,把文物摳出來。
到2019年,船艙基本清理干凈,總共掏出18萬多件文物,有陶瓷、金銀器,還有些容易爛的有機物,比如胡椒和絲綢碎片。
這么多寶貝,能保存下來真不容易。
兩萬億的寶藏長啥樣
“南海一號”出水的文物,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龍泉窯的青瓷,釉色青翠,像玉一樣溫潤;景德鎮的白瓷,白得透亮,薄得能透光;還有磁州窯的彩繪瓷,圖案生動,透著宋代匠人的手藝。
這些瓷器不光是藝術品,更是當時出口的大宗商品,賣到東南亞、中東,甚至更遠的地方。
金銀器也不少,金項鏈、手鐲、戒指,做工精細,有些還帶點東南亞的風格,可能是貿易途中換來的。
銀錠和銅錢也好幾堆,上面刻的字還能看清,反映了宋代的貨幣流通情況。
最稀奇的是那些有機物。胡椒、檳榔、絲綢碎片,這些東西在海底泡了八百年還能留下來,簡直是奇跡。
胡椒和檳榔是東南亞進口的熱門貨,絲綢則是中國出口的拳頭產品。這些東西不僅說明宋代的貿易有多熱鬧,還能讓我們知道那時候的人吃啥穿啥。
專家估算,這些文物的總價值高達兩萬億人民幣。
但18萬件宋代精品,單件就算個幾十萬也不夸張,堆起來自然是個天文數字。不過比起錢,這些東西的歷史價值才是真金白銀,拿多少錢也換不來。
這些文物出水后,保護也是個大工程。瓷器還好說,金銀器得防氧化,有機物更麻煩,得趕緊冷凍起來,不然一見空氣就爛。
陽江博物館專門弄了個恒溫恒濕的環境,才把這些寶貝保存到現在。
八百年后重見天日
“南海一號”不只是個寶藏,它還幫歷史學家解開了好幾個大謎團。第一個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真面目。
過去大家只知道宋代海上貿易很發達,但具體咋回事,文獻里寫得不多。這艘船一出水,啥都清楚了。
船上有伊斯蘭風格的玻璃珠、波斯來的陶片,甚至還有印度產的香料,這些東西說明南宋的貿易網有多廣,東南亞、中東都跑遍了。
專家猜,這艘船可能是從泉州港出發,要去印尼或者馬來西亞賣瓷器,結果半路沉了。
第二個謎團是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以前大家覺得唐宋的船不如明清的遠洋大船,但“南海一號”證明這想法不對。
它的船體用了多重隔艙設計,就是把船艙分成好幾個小格子,一個漏水不影響其他地方。這技術能讓船更穩,跑遠洋不怕翻。
船板還用了鐵釘固定,比木釘結實多了。這些細節說明,宋代的造船水平一點不比后來差,甚至可能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
第三個謎團,跟南宋的經濟有關。
北宋丟了北方,南宋地盤小了一半,可“南海一號”告訴我們,南宋靠海上貿易硬是撐住了。
船上那么多出口瓷器和進口商品,說明南宋政府把海上貿易當成了救命稻草,靠這個賺外匯養活國家。這也解釋了為啥南宋能堅持那么久沒倒。
這些發現,把過去書本上模模糊糊的東西變成了實打實的證據。歷史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能摸能看的真實故事。
“南海一號”不只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以后隨著技術越來越好,海底肯定還有更多秘密等著我們去挖。
參考資料
“南海一號”的發現,對于南宋海上經濟的研究有怎樣的影響? 搜狐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