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成功入選。據悉,該遺址發現于2021年,特殊的飽水埋藏環境極為罕見地保存了一個8萬至6萬年前的遠古社會遺跡,從多方面改寫了國際學術界對舊石器時代的認知。
濛溪河遺址群第一地點發掘現場 資陽市樂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1年9月,因洪水沖垮資陽市雁江區和樂至縣交界的五一水壩及附近河岸,沖刷出部分烏木、動物化石等遺物,考古工作者由此打開了這個被特殊水文條件封存的舊石器時代“時光寶盒”。
“據推測,這里曾是水草豐茂的湖畔棲息地。獨特的飽水環境使得石器、骨器、木器及動植物遺存等有機物質得以完整保存,其中包含18萬件動物化石和6萬余粒植物種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介紹,大概6萬多年前,一場大洪水掩埋了濛溪河遺址,很多傳統意義上不容易在考古中發現的、脆弱的有機質成分,例如動物遺存、植物遺存等,得以保留下來。
據悉,濛溪河遺址保存的動植物信息十分豐富,是國際罕見的同時包含豐富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的“全科型”遺址——這里發現了全世界最早在人類遺址中發現的核桃,證明了核桃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在本土生長,修正了史料記載核桃來自中亞的錯誤;發現了全世界最早的接骨草,將人類對藥用植物的可能利用時間提前到了舊石器時代的中期;發現了全世界最早的花椒,也讓人得以合理想象遠古人類處理食物時會不會放“調料”。
濛溪河遺址發現的穿孔橡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此外,遺址發現的橡果、核桃、葡萄、莓果等豐富動植物遺存,將早期人類的食物“廣譜革命”從距今2萬至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提前到距今8至6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讓我們得以了解遠古人類比較完整的“食譜”。遺址中發現的穿孔橡果、在石頭及動植物上刻畫的一系列罕見復雜行為,也是東亞地區首次集中性、系統性的發現,為理解早期現代人意識和社會行為的復雜性提供了珍貴證據。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濛溪河遺址的年代為距今約8萬至6萬年,遺址群的主體年代為距今10萬至5萬年現代人演化擴散的關鍵時期。由于華南甚至整個東亞地區極少發現這一時間段的遺址,一直有“東亞現代人演化瓶頸期”的說法,而濛溪河遺址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個時間段的考古證據空白。“這一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很多空白,對研究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說。
不僅如此,濛溪河遺址并非孤單存在。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淺丘地貌區,考古人員已調查確認了包含86個遺址點的濛溪河文化類型的遺址群,初步測年顯示年代主體在距今10萬至5萬年,其文化與濛溪河遺址高度一致。另外,還發現了多處距今3萬至1萬年的遺址,文化面貌與濛溪河遺址也有較強的關聯性,形成了東亞遠古人類發展的完整脈絡。鄭喆軒指出,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證明當時的古人類群體并未如先前部分學者推測的那樣因氣候劇變而滅絕,從遺址群覆蓋百余平方公里、包含80多個遺址點的規模來看,當時四川盆地的人類活動反而相當活躍。
據悉,濛溪河遺址群的發掘研究工作仍在繼續。基于資陽濛溪河遺址的重要價值,當地擬建設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以推動遺址的全面保護和研究闡釋,推動成渝雙圈文旅消費能級提升。目前,當地已成立了資陽濛溪河遺址管理所,正在聯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資陽設常駐考古工作站。據資陽市博物館(資陽濛溪河遺址管理所)相關負責人透露,當地正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策劃資陽濛溪河遺址特展,計劃今年7月在資陽市博物館對外免費展出。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化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