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難得君
引起全網熱議的青島行人相撞案據說反轉了。
相關媒體公布了現場的監控視頻:
央視法治在線
,贊1.2萬
但問題是,之前公布的細節,包括法官本人的講述,以及所有官媒的報道,是這樣的:
男子王某,劉某突然轉身。
央視網的報道:
還有韓大庭長自豪的講述:
以及官方賬號的詳細描述:
法院最初公布的案情像粗制濫造的劇本:突然轉身的大媽,保持安全距離的小伙子,離奇碰撞后的調解。媒體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把"大媽""小伙子"的標簽貼得震天響。等到監控視頻甩在所有人臉上,我們才發現演員表都寫錯了,兩位當事人都是女性。
這哪里是簡單的"表述不當"?分明是集體創作了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短劇。
法官把緩慢轉身接電話說成"突然折返",把正常行走說成"未保持安全距離",把女性當事人說成"大媽與男子"。
這些細節偏差不是手滑打錯字,而是徹底顛倒了事件的基本輪廓。就像把煮餃子的過程描述成蒸饅頭,根本不在同一個廚房。
最吊詭的是真相大白后的輿論場。之前叫嚷著"以后出門帶呼啦圈"的人,突然改口說"看視頻就理解了";痛罵司法不公的網友,轉眼稱贊"調解合理"。這種集體健忘癥比事件本身更可怕。就像看戲的觀眾發現演員穿幫后,反而起立鼓掌夸贊導演高明。
深究這場鬧劇,三個病灶清晰可見:
首先是草臺班子的專業素養。通報寫得像地攤文學,媒體轉載不過腦子,連當事人性別都能集體錯亂。某官方賬號在通報中白紙黑字寫著"未保持安全距離",可視頻里分明是后邊的人撞上靜止的前者。這哪里是普法教育?簡直是行為藝術展演。
其次是信息傳播的"擊鼓傳花"效應。最初的信息偏差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從法院到媒體再到自媒體,每經一道手就多一層失真。等到雪球滾到公眾面前,已經變成面目全非的怪物??僧斞┣蛉诨螅坟熸湕l卻像斷線的風箏,誰都不承認是自己先推的那把。
最諷刺的是公眾情緒的"鐘擺效應"。事件初期群情激憤要拆了法院,反轉后又集體夸贊司法公正。
這種非黑即白的情緒波動,暴露出大眾對公共事件的理解始終停留在看熱鬧層面。就像菜市場大媽們上午還在罵黃瓜漲價,下午聽說農藥檢測合格,立刻改口夸黃瓜新鮮。
看看那些"彈冠相慶"的留言吧。"既然調解好了,我們有啥意見"——這話像極了被家暴的婦女說"床頭打架床尾和"。司法公信力不是夫妻吵架,不能靠和稀泥維系。當官方通報出現事實性錯誤時,需要的不是"雙方無異議"的遮掩,而是正大光明的糾錯機制。
值得玩味的是追責的雙重標準。普通網民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可能面臨法律風險,可當造謠主體變成某些官方機構時,輕飄飄一句"表述不當"就屁事沒有。
這種選擇性執法,比謠言本身更具破壞性。
有律師說得透徹:最該嚴謹的機構最草率,最該專業的部門最外行。
這場鬧劇最深的傷口,是割裂了事實與話語的紐帶。當官方通報不再代表真相,當媒體報道淪為傳聲筒,公眾就陷入真假莫辨的迷霧。有人調侃"以后碰瓷別撞車頭,直接撞小伙子",這話看似玩笑,實則透著深深的無力感,當事實可以隨意涂抹,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
事情發展到最后,竟沒人愿意追問:究竟是誰給當事人換了性別?是誰把正常行走說成違規?又是誰把清晰可見的碰撞過程,編造成"未保持安全距離"的離奇故事?
這場荒誕劇落幕時,我忽然想起小時候見過的街頭戲班。生銹的銅鑼敲得震天響,掉漆的木偶在破布后手舞足蹈。觀眾們明明看出提線都露在外面,還是愿意掏出銅板喝彩。或許這就是現實版的黑色幽默:我們都知道戲是假的,但總要假裝看得津津有味。
只是不知道,當下次鑼鼓再響時,幕布后面會不會換一出新戲?或者干脆連幕布都不要,直接讓提線木偶站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演?畢竟在這個魔幻的劇場里,看客們的記性比魚還短,掌聲永遠留給最新登場的角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