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戰場筑牢生命防線
深耕35年帶出一支“尖兵隊伍”
上午8點,記者跟隨護士長王靜進入心外科重癥監護室,只見護士們正對著監護屏記錄數據:心率78次/分、血氧飽和度98%、每小時尿量35ml……“這些數字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判斷病情的‘密碼’。”王靜告訴記者,“有的患者術后24小時內,我們要精確到每15分鐘監測一次生命體征,引流液的顏色、性質變化可能預示著出血或感染。”
心外科護理是一場容不得半點疏忽的“精密戰役”。從術前心理疏導到術后重癥管理,從生命體征監測到突發狀況搶救,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護理團隊以“繡花功夫”精準應對。青島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實行內外科、重癥監護病房一體化診療模式,構建了覆蓋全周期的護理“全鏈條”,為患者提供無縫銜接的專業照護。
心外科護士長王靜的職業生涯,正是團隊專業成長的縮影。自1990年畢業入職以來,她從外科、急診科到心外科護理領域深耕35年,2005年赴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進修心外科危重癥護理,將國內頂尖的護理理念和技術帶回青島。王靜回憶,專家手把手帶教的三年里,團隊從基礎操作到復雜病情處理實現了跨越式提升,逐漸在島城醫療界樹立起“心外科護理標桿”的口碑。
2016年,醫院成立獨立心外科病房,王靜挑起護士長重擔。面對科室收治的患者年齡跨度大,從數月大的嬰兒到八旬老人,病情重、變化快的特點,她對護士提出“三必須”要求:必須具備扎實的病理生理學知識、必須掌握精準的操作技能、必須擁有24小時在線的敏銳觀察力。“心外科護士的眼睛,就是患者病情變化的‘預警儀’。”她常說。
回憶起去年的某天,病房迎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一名二尖瓣置換術后患者突然出現血性引流液激增,王靜查房時發現一個小時引流量達400ml,立即警覺到“心包填塞”風險。此時患者心率飆升、血壓驟降,她一邊調高升壓藥物維持生命體征,一邊協調轉運監護室,為二次開胸止血爭取了黃金時間。當患者次日轉回病房,家屬含淚致謝時,王靜坦言:“那一刻,我們深刻體會到,護士不僅是醫囑的執行者,更是生命防線的‘守門人’。”
在團隊的專業護航下,青島心血管病心外科近年來屢破技術壁壘,成功開展Ross手術、一站式經心尖TAVR+二尖瓣夾合術等復雜手術。每一臺高難度手術背后,都有護理團隊對術后血流動力學監測、引流管管理、并發癥預防的精準把控,讓“不可能”的手術成為“有把握”的治愈。
公益路上的“臨時媽媽”
先心病患兒的青島“心”旅程
自2006年以來,醫院已累計救助1200余名先心病患兒,而每一次救助背后都有護理團隊的全程守護。2018年“山海共建 天使陽光”公益活動中,85名貴州安順患兒分五批來青治療,63名接受手術的孩子在護士們的悉心照料下康復出院。“記得第一批孩子6月抵青,有的只穿了單衣,護士們把自家孩子的衣服洗干凈帶來;術后孩子食欲差,護士就蹲在床邊一勺一勺喂粥,一喂就是半小時。”王靜回憶,一名2歲的法洛四聯癥患兒術后哭鬧不止,責任護士張敏干脆抱著孩子在病房踱步,直到孩子在她懷里安然入睡。
這些“臨時媽媽”的付出,換來的是患兒家長跨越山海的感恩。出院后,貴州家長寄來的特產波波糖上,貼著手寫的感謝卡:“謝謝青島的護士媽媽,讓我們的孩子重獲新生。”這份跨越地域的情感聯結,成為團隊堅守公益的動力源泉。
在普通病房,記者遇到正在給老人讀報的護士耿苗苗。“78歲的陳大爺術后總說‘活著拖累家人’,我就每天帶份報紙,讀完新聞再陪他聊聊青島的變化。”她指著床頭柜上的折紙千紙鶴,“這是康復患者教我們疊的,說能帶來好運。”
這種“超說明書”的護理,在團隊里早已成為常態:為恐懼打針的19歲患者變魔術轉移注意力,給貧困家庭患兒捐奶粉,甚至用微信視頻教偏遠地區家長術后護理。“心外科患者承受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壓力,有時一句‘今天氣色不錯’比止痛藥更有效。”王靜說。
年輕護士接過“守護棒”
從“跟著做”到“獨立扛”
如今,護理團隊中90后、00后護士越來越多。這些在溫室中長大的“新生代”,如何在高強度、高壓力的心外科護理崗位上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戰士?團隊用“傳幫帶”的溫暖傳承給出了答案。
“第一次給患者處理大便時,小姑娘躲在值班室掉眼淚,但第二天仍咬著牙完成了操作。”王靜說起年輕護士的成長,眼中滿是心疼與驕傲。面對新人的迷茫,科室建立“一對一導師制”:會手把手教新人調節微量泵參數,會在深夜陪情緒崩潰的小護士談心,更有無數次模擬搶救演練,讓年輕護士在實戰中積累經驗。“我們不僅要教技術,更要傳遞‘以患者為中心’的初心。”王靜說。
2024年春節前夕,00后護士王晨迎來“成人禮”般的考驗:同時看護3名術后重癥患者。凌晨2點,一名患者突發室性早搏,她冷靜觀察心電圖、記錄生命體征、配合醫生用藥,整整6小時寸步不離,直至患者轉危為安。“看著這些孩子從被照顧者成長為守護者,我比看到自己孩子進步還高興。”王靜說,現在的年輕護士不僅能熟練處理復雜病情,更在細節護理中展現創新力:有人設計“引流管固定神器”減少患者不適,有人制作“康復指導動畫”幫助老年患者理解術后注意事項。正是這些新生代護理團隊的加入,讓“白衣天使”的稱號有了更鮮活的注腳。
護士長王靜護士節寄語:
“每年5·12,我都會想起剛入職時前輩說的話:‘護士的責任,是讓每個生命在病痛中感受到尊嚴與溫暖。’這些年,我們見過凌晨3點的星光,也接過康復患者遞來的鮮花。想對所有同仁說:我們的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有的只是無數次彎腰、無數句叮囑、無數次與時間的賽跑。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讓絕望的患者看到希望,讓破碎的家庭重獲圓滿。愿我們永遠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對職業的熱忱,做有溫度的護理人,讓南丁格爾的燈,照亮每一個需要的角落。護士節快樂!”
(半島全媒體記者滕鏡淑 通訊員 宮海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