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5月11日電 (劉玉桃 田鵬鶴)從路邊野菜到養生茶、從一個人到一家人、從一片荒蕪到成排的廠房,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80后”外地媳婦岳劍用數年時間,將昔日作為饑荒時期“救命菜”的蒲公英制作成養生茶,“點草成金”帶動數百戶村民參與種植、加工和銷售,實現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鏈條增值。
5月初,走進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鄉村田間,初夏的原野被染成流動的“金色詩行”,成片的黃色蒲公英花在翠色田埂間肆意舒展,隨風漾起層層疊疊的漣漪。
圖為白銀市會寧縣“80后”外地媳婦岳劍在蒲公英地里拔草。劉玉桃 攝
“現在蒲公英就可以收割了,一年可以收割五六茬,除了自己種植,我們也收購,然后生產加工蒲公英茶,通過網絡和實體店進行銷售。”岳劍穿梭在花海中說,鮮葉每斤2元,農戶每畝年純收入可達6000元。此外,蒲公英茶加工生產線每年也吸納務工人員1500人次。
202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岳劍敏銳發覺大健康產業將是未來創業宏圖藍海。“我記得有一次,家里人都感冒了,老人孩子嗓子疼得冒煙,一段時間都不見好,我公公炒了點蒲公英茶,喝完就好多了,讓我看到了商機。”岳劍說,那時會寧縣做蒲公英養生茶的人很少,而當地蒲公英質量高,很適合做茶,便決定投入到這個行業試試。
圖為蒲公英茶加工現場。丁浩 攝
2022年,岳劍在會寧縣太平店鎮大山川村創辦了甘肅蒲岳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進行生產經營,以“校企合作”共建的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逐步形成良好的“聯農帶農”機制。經過兩年發展,吸納留守婦女就業56人,并流轉土地500畝,帶領村民種植蒲公英,加工制作蒲公英茶。
“我是農村長大的,靠山吃山,把兒時的記憶做成產業,是以前不敢想的。剛開始做蒲公英茶,都是瞞著公公婆婆,老公不支持也沒反對,我心里也沒有底,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每次遇到困難都積極面對,尋找解決方法,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岳劍說。
2024年她帶領公司《昔日救命菜今日致富茶——蒲公英茶的制作工藝》項目在第六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榮獲白銀市鄉村振興賽道一等獎、甘肅省鄉村振興賽道一等獎;“中國創翼”全國總決賽榮獲“創翼之星”獎、第十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初創企業組優秀獎。
圖為各種蒲公英茶。(資料圖)劉玉桃 攝
“岳劍出生農村,也選擇扎根農村,用自己的熱愛、情懷與堅守書寫‘新農人’的時代樣本,用實踐證明農村不是‘退路’,而是充滿希望的未來。多年來,她通過訂單農業方式成功激發周邊老百姓種地積極性,增強企業信任度,為資源匱乏地區的鄉村創業樹立了一個標桿。”會寧縣太平店鎮書記張麗君說。
如今,岳劍的蒲公英茶注冊了“太平·大山川”商標,申請實用新型專利4件。企業現為中國茶葉學會會員、甘肅茶葉流通協會會員單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岳劍注重加強相關專業知識學習和探索,并于2024年報考成人自考,順利入學甘肅農業大學。
“從剛開始一個人做,到現在全家上陣,得到家人的支持、政府的幫扶,對未來很有信心。”岳劍說,“未來計劃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出蒲公英的花草茶、花果茶等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通過‘蒲公英茶共享空間’等平臺,開展免費品鑒、工藝展示、讀書會等活動,傳播蒲公英茶文化。”(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