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劑量減半與停藥沒有差異!
撰文丨范智華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侵蝕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可累及所有含滑膜的關節,以手、足最常見。其病理特征是滑膜增生和向外生長,增生的炎癥組織(血管肉芽翳)破壞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引起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據悉,全球各人種總發病率為1%~2%,30~50歲為發病高峰。在我國,RA患病率約為0.2-0.4%,基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有不少患者飽受RA之苦[1]。
RA治療百花齊放,怎樣才算完全緩解?
目前,改善疾病的抗風濕藥物(DMARDs)是治療RA的常規治療,可以減緩疾病進展并提供癥狀緩解。RA治療方案可以包括常規合成DMARD(csDMARD)、生物DMARD或靶向合成DMARD(tsDMARD)。其中,常見的csDMARD包括甲氨蝶呤(MTX)、來氟米特(LEF)、柳氮磺吡啶(SSZ)和羥氯喹(HCQ)等抗瘧藥,而生物DMARD通常包括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或非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csDMARDs是第一個批準用于RA治療的DMARD藥物,是RA最常用的處方治療,并且價格較為便宜。
的確,隨著RA治療的進展,越來越多的患者獲得了臨床緩解。那么,RA患者的臨床緩解如何定義呢?
指南指出,符合以下6項中5項或5項以上并至少連續2個月者考慮為臨床緩解:
1.晨僵時間低于15min;
2.無疲勞感;
3.無關節疼痛;
4.無關節壓痛或活動時無關節痛;
5.無關節或腱鞘腫脹;
6.ESR(魏氏法)女性<30mm/1h,男性<20mm/1h[2]。
指南建議這些臨床緩解的患者減少csDMARDs的劑量[2]。考慮到長期csDMARDs的不良反應及患者的生育需求等問題,部分患者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停藥需求。雖然減少csDMARDs的劑量與全劑量治療相比更容易出現復發,但也有一定患者減量后維持了緩解。
持續緩解后是否可以停藥?停藥是否安全?
那么,停藥是否安全?有多高的復發風險?基于此背景,挪威的Siri Lillegraven等學者在一項隨機、開放標簽試驗中評估了在疾病控制良好的RA患者中,停用csDMARDs與繼續使用半劑量csDMARDs相比,12個月內疾病活動發作的風險[3]。該研究發表在了
JAMA子刊《
JAMA Network》上。
這項隨機、開放標簽試驗納入了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歐洲抗風濕病聯盟2010年標準確診的成年(18-80歲)RA,根據疾病活動評分(DAS;范圍,0-10,分數越高表示疾病活動越大)確定持續緩解,且納入前至少接受了12個月或更長的疾病緩解。
在第一研究期(2013年6月17日入組至2018年6月18日),患者被分配到半劑量或全劑量的csDMARDs。將藥物減至半劑量并在一年內保持無發作的患者有資格進入第二(當前)研究期(2020年6月26日最后一次訪問),并被隨機分配到csDMARD停藥或繼續半劑量。每4個月隨訪一次,如果疾病活動增加,則增加隨訪次數。如果研究期間疾病復發,則恢復全劑量的csDMARD。
研究的主要終點是在12個月的隨訪期間,停用csDMARDs或維持穩定的半劑量在疾病發作方面的優勢。發作被定義為DAS大于1.6,DAS變化大于或等于0.6個單位,以及2個或更多關節的腫脹。
次要終點包括發作后達到緩解、放射學進展(van der Heijde的Sharp評分每年變化≥1個單位)和不良事件,根據情況使用邏輯或線性混合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主要和次要療效分析是在參加1次或更多療效評估的隨機患者中進行的,對沒有重大方案偏差的患者和使用MTX單藥的患者進行主要終點的穩健性分析。
劑量減半與停藥沒有差異!
在第1期研究中隨機接受半劑量治療的78名患者中,有56人有資格參加本次研究,停止與持續半劑量抗風濕治療的患者的基線特征無顯著性差異。停用csDMARD的26名患者中有10名(38.5%)在12個月內出現復發,而繼續使用半劑量的30名患者中有5名(16.7%)出現復發[RD,21.5%(95%CI,?3.4%to 49.7%)]。全部受試者和甲氨蝶呤單藥使用者的復發風險相似。在停藥組中,復發者的中位時間為179天,半劑量組為133天。
在復發后的首次隨訪中,停藥組10名患者中有8名[RD,80.0%(95%CI,44.4%-97.5%)],半劑量組3名患者中有2名[RD,66.7%(95%CI,9.5%-99.2%)]重新獲得了DAS緩解。84.0%停止治療的患者和69.0%繼續半劑量治療的患者沒有出現放射性關節損傷進展[RD,13.9%(95%CI,-10.6%-38.3%)]。停藥組的不良事件總數為22例,半劑量組為26例,包括1例嚴重不良事件(感染)。
對于在接受半劑量csDMARD治療時持續緩解的RA患者,在疾病發作風險方面,沒有發現繼續使用csDMARD半劑量優于停藥。盡管停藥組觀察到的復發次數較高,但大多數患者實現了1年或更長時間的無藥物緩解。數據表明,停用csDMARD在某些患者中可能是可行的,并且建議對無DMARD治療的患者進行結構化隨訪,因為大多數復發患者在重新開始全劑量csDMARD后重新獲得緩解。
總的來說,該研究結果為臨床緩解的RA患者如何治療提供了思路,比起減量,停藥似乎是一種更為經濟且副作用更小的治療方式,期待更多臨床研究以證實這一發現。
參考文獻:
[1]史占軍,呂厚山,許建中,等.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骨科專家共識[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5(03):49-52.
[2]Singh J A,Saag K G,Bridges S J,et al.2015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atol,2016,68(1):1-26.DOI:10.1002/art.39480.
[3]Lillegraven S,Paulshus S N,Aga A B,et al.Discontinuation of Conventional Synthetic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Excellent Disease Control[J].JAMA,2023,329(12):1024-1026.DOI:10.1001/jama.2023.0492.
本文來源: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