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99 元到 2000 元:泡泡瑪特溢價背后的商業密碼
在潮流玩具的世界里,泡泡瑪特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價格奇跡,一款原價 99 元的 LABUBU 系列產品,在二手市場竟能溢價到 2000 元,漲幅令人咋舌。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消費心理、品牌運營、市場供需等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也為眾多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與啟示。
一、消費心理:情感共鳴與社交炫耀的交織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泡泡瑪特的爆火與當下消費者,尤其是 Z 世代的消費心理密切相關。對于這一群體而言,消費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物質需求滿足,更多的是追求情感上的共鳴和自我表達。
LABUBU 系列玩偶造型獨特、風格各異,每一款都仿佛被賦予了靈魂,能讓消費者在其中找到與自己內心契合的元素,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以 LABUBU 與 Vans 聯名款為例,它巧妙地融合了潮流文化與街頭風格,對于熱愛潮流文化的年輕人來說,擁有這樣一款產品,就像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對自我身份和興趣愛好的一種有力表達。
同時,泡泡瑪特產品具備的 “炫耀” 屬性,滿足了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展示自我的需求。當蕾哈娜、Bryanboy 等明星將 LABUBU 玩偶與愛馬仕鉑金包搭配展示時,LABUBU 便從普通潮玩搖身一變成為 “奢侈品配飾”,這種跨界搭配引發了粉絲和大眾的模仿熱潮。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熱衷于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擁有一款高價的泡泡瑪特隱藏款,就如同擁有了一張社交 “入場券”,可以在朋友圈、社交論壇等平臺收獲大量關注與點贊,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社交炫耀心理。這種基于情感共鳴和社交炫耀的消費心理,為泡泡瑪特的溢價奠定了堅實的消費基礎。
二、品牌運營:IP 塑造與營銷推廣的合力
泡泡瑪特的成功離不開其出色的品牌運營策略,IP 塑造和營銷推廣雙管齊下,共同推動品牌走向巔峰。
在 IP 塑造方面,泡泡瑪特打造了眾多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故事背景的 IP 形象,LABUBU 便是其中的佼佼者。LABUBU 系列產品在設計上獨具匠心,融合了潮流、藝術、文化等多元元素,使其不僅僅是一個玩偶,更像是一件藝術品。而且,泡泡瑪特通過不斷推出新品、聯名合作等方式,持續豐富 IP 的內涵和外延,保持 IP 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例如,LABUBU 與不同品牌、藝術家的聯名合作,讓 LABUBU 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煥發出新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的粉絲,拓寬了品牌的受眾群體。
在營銷推廣上,泡泡瑪特采用了多元化的策略。盲盒模式是其一大營銷亮點,這種充滿未知和驚喜的購買方式,極大地激發了消費者的好奇心和購買欲。消費者在購買盲盒時,如同打開一個神秘的寶藏,期待著抽到自己心儀的款式,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刺激感讓消費者欲罷不能。此外,泡泡瑪特還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明星效應進行推廣。當 BlackPink 成員 Lisa、美國女歌手蕾哈娜、泰國皇室公主等明星名人展示 LABUBU 玩偶后,LABUBU 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走紅,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注和購買。同時,泡泡瑪特還通過舉辦主題展覽、粉絲活動等方式,增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和黏性,進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市場供需:稀缺性與潮流經濟的共振
市場供需關系是影響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泡泡瑪特產品的溢價也不例外。在供應端,泡泡瑪特采用限量發行、饑餓營銷等策略,人為制造產品的稀缺性。以 LABUBU3.0 系列為例,其隱藏款的發行量相對較少,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這就使得隱藏款的價格在二手市場上一路飆升。而且,泡泡瑪特的新品發售往往采用預售、搶購等方式,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搶購熱情,使得產品在二手市場上的溢價空間不斷擴大。
從需求端來看,隨著潮玩經濟的興起,消費者對潮流玩具的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在 Z 時代消費力量崛起、二次元文化滲透與政策紅利的共同驅動下,谷子經濟正從 “小眾圈層” 邁向 “大眾消費”。2025 年,中國谷子經濟市場規模預計突破 2000 億元,較 2020 年增長近 4 倍。泡泡瑪特作為潮玩行業的領軍品牌,自然成為了消費者追逐的對象。其產品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在海外市場也備受青睞,美國消費者為了 LABUBU 新款發售凌晨排隊,海外搶購現場堪比 iPhone 首發,這充分顯示了泡泡瑪特在全球市場的巨大需求。這種供需不平衡,使得泡泡瑪特產品在市場上具備了較高的溢價能力。
四、投資價值:新型理財的潛力與風險
泡泡瑪特產品的高溢價也使其具備了一定的投資價值,被一些人視作 “塑料茅臺”,成為一種投資回報率跑贏絕大多數產品的新型理財。LABUBU 與 Vans 聯名款發售價 599 元,目前在某二手平臺上的成交均價為 13217 元,最高報價約 5 萬,如此高的回報率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泡泡瑪特產品作為一種投資品,同樣存在著風險。潮玩市場的熱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潮流趨勢的變化、消費者喜好的轉移、新品牌的競爭等。如果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泡泡瑪特的品牌影響力下降,或者消費者對其產品的熱情消退,那么產品的價格可能會大幅下跌,投資者將面臨巨大的損失。而且,二手市場的價格波動較大,缺乏有效的監管,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因此,投資者在將泡泡瑪特產品作為投資對象時,需要謹慎評估風險,理性對待。
99 元的泡泡瑪特溢價到 2000 元,這一現象是消費心理、品牌運營、市場供需以及投資價值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反映了當下消費市場的變化和潮流經濟的崛起,也為企業在品牌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于消費者來說,在享受泡泡瑪特帶來的樂趣和情感滿足時,也要理性消費,避免盲目跟風;對于投資者而言,要充分認識到其中的風險,謹慎投資。而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泡泡瑪特的成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的案例,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創新品牌出現,為市場帶來更多活力與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