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古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薈萃的重要區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創造了輝煌璀璨的優秀文化,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文物遺存。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已進入實地調查攻堅收尾階段,四月中旬,國家文物局組織2025年度“當一天普查員”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基層行主題宣傳活動,多家中央媒體、行業媒體以及省級媒體記者跟隨新疆四普隊員的腳步,從昆侖山北麓的和田到天山腳下的伊犁河谷,又到阿爾泰山南麓的阿勒泰,復查“三普”點位,踏查“四普”新發現,講述新疆文物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
瑪利克瓦特古城遺址
瑪利克瓦特古城遺址位于和田市吐沙拉鎮米力科阿瓦特村,地處綠洲邊緣。這座古城遺址面積約270萬平方米,時代跨越漢至唐代,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古城。由于長期受風沙侵蝕,地面建筑遺跡已所剩無幾,僅在西部和河岸附近零星可見殘垣斷壁,包括佛寺殘墻、窯址等遺跡。在遺址北端,曾出土裝有“五銖”“貨泉”等漢代錢幣的陶缸,實證了在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影響下,五銖錢已成為西域商品交換的媒介之一。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還在遺址范圍里新發現了農田遺跡,進一步豐富了古城的歷史內涵。
千年歲月流轉,風沙侵蝕之下,古城只留下模糊的輪廓,但滿地散落的紅色陶片仍在無聲訴說著昔日的繁華。相較于其他沙漠腹地的文物點,瑪利克瓦特古城遺址距離市區較近,為加強保護,當地已在遺址周圍設置了鐵絲圍欄。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和田地區“四普”隊隊長卡斯木介紹,在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和田地區會在各鄉鎮的巴扎(集市)舉辦流動博物館活動,向村民普及文物保護知識,進行四普宣傳、文物保護法宣傳等,增強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丹丹烏里克遺址
昆侖山的潺潺融雪匯入克里雅河,一路穿越茫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克里雅河流域,曾經水草豐美的綠洲如今已被黃沙吞噬,唯有倔強的胡楊林,仍在訴說著生命最后的堅守。在克里雅古河道以西,丹丹烏里克遺址靜靜矗立,見證著千年前的繁華與滄桑。荒漠無人區專項調查隊對丹丹烏里克遺址進行復查,并對其以北直線距離約十六公里的一處新發現遺跡線索進行踏查。在備好充足的補給后,車隊向沙漠深處出發,沿著顛簸的石子路行駛近兩小時,最終在距離遺址1.5公里處扎營,剩下的路,只能靠雙腳穿越無邊的沙海。
傳絲公主畫版
經過發掘和考證,丹丹烏里克遺址被確認為唐代絲路南道上的重鎮——杰謝鎮故址,作為古絲路沿線必經之地,這里曾匯聚粟特商人、唐朝戍邊將士及當地居民,逐漸形成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繁榮聚落。遺址中出土的傳絲公主畫版,生動印證了中原養蠶繅絲技術西傳至此,進而遠播西亞、歐洲的歷史。記者的沙漠之行止步于丹丹烏里克遺址,夕陽下,我們與專項調查隊的隊員們揮手作別。而隊員們將繼續他們的征程——一如往常,迎著肆虐的風沙和灼人的烈日,在無垠的沙漠中追尋文明的印記。
霍爾果斯第五代國門
西域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魻柟姑晒耪Z意為“駝隊經過的地方”,這里自唐代起就是絲路北道上的重要驛站,親歷了絹馬互市的繁榮、商旅往來的喧囂,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生動見證。今日的霍爾果斯依然延續著其門戶使命。從東部沿海的連云港出發,一條橫貫中國東西的交通大動脈穿越平原、山地、高原、沙漠和戈壁,最終抵達這座邊境口岸。作為中國最長陸路通道的終點,霍爾果斯已從昔日的駝鈴古道蛻變為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節點,成為“一帶一路”的關鍵樞紐。在第四代霍爾果斯國門基礎上改建的第五代國門被列為“四普”新發現,它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更彰顯著新時代的開放姿態。守護這份文化遺產的霍爾果斯文物普查隊,由五位來自四個民族的女性隊員組成,隊長張慧玲雖已臨近退休,卻依然帶著青春的熱情昂揚,帶領隊員們翻越高山、跨過深溝、穿行雪地,記錄文物信息,用腳步丈量歷史,用熱愛守護文明。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阿爾泰”在蒙語中意為“金子”,阿爾泰山即“金山”之稱。這座山脈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阿爾泰山脈中段的可可托海三號礦以盛產稀有金屬元素聞名中外。這里礦物種類繁多,工業價值巨大,被國際地質學界譽為稀有金屬的“天然地質博物館”。然而,這座礦坑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承載著新中國工業發展的光輝歷史,鐫刻著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印記。自1955年起,這里成為我國自主經營的稀有金屬基地,是新中國稀有金屬工業的發源地,也是新疆有色金屬工業的“搖籃”。在七十余年的開發建設中,礦區為我國的國防軍工、航空航天及民用工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共和國的功勛礦”。2008年6月,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第六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面對如此宏大的工業遺址,許多測繪點車輛難以抵達,普查隊員們只能徒步攀登陡峭的礦坑邊緣,完成打點、拍攝和記錄工作。
可可托海影劇院
隨著可可托海工業的崛起,我們也應銘記那些將青春奉獻給祖國建設的人們。礦區職工鑄就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正是新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生動寫照。在這片礦區,逐漸形成了一座獨具特色的小鎮。其中,可可托海影劇院作為富蘊縣規模較大、最具代表性的俄式建筑遺存之一,始建于1957年,最初是為前蘇聯專家和礦區職工提供休閑娛樂的綜合性場所,承載著那個特殊年代的生活記憶。2007年,這座建筑被改建為地質陳列館,成為新疆首家以稀有金屬礦物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大量泛黃的歷史照片、珍貴文獻資料以及350多種不同礦脈類型的礦物標本。這些展品不僅記錄了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的發展歷程,更見證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為償還外債而展現出的愛國情懷、艱苦奮斗精神和科技創新實踐。為后世留存這份珍貴的歷史記憶,正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員們辛勤工作的意義所在。
吾勒肯布勒合巖畫和青河縣田野調查工作隊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文物工作者創新性地采用當地牧民喜聞樂見的阿肯彈唱形式,將文物保護知識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編成悠揚的民歌,傳唱在廣袤的草原上。這一獨特宣傳方式成效顯著,許多牧民主動向入戶走訪的普查隊員提供散落在牧場深處的文物遺跡線索,成為了文物發現和保護的重要力量。位于青河縣阿熱勒托別鎮巴斯克阿克哈仁村的吾勒肯布勒合巖畫,正是通過牧民提供的線索,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的一處珍貴巖壁巖畫遺存。這處巖畫位于阿熱勒托別鎮西北方向11千米處的一座黑石山坡上,現存60幅精美圖案,采用點線鑿刻技法呈現剪影式畫面。巖畫內容豐富多樣,既有人物、動物形象,又包含六字真言等特殊符號。其中動物形象尤為生動,包括鹿、駱駝、馬、牛等家畜,以及大角羊、北山羊、盤羊、雪豹、狼、野豬、狐貍等野生動物,生動展現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阿勒泰地區作為古代游牧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保存了大量青銅時期和鐵器時代的巖畫遺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為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攝影:徐秀麗、儲佩君)
(圖文來源于“國家文物局”,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