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臨平經開區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館,距離良渚古城遺址20多公里。它是浙江省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將于5月18日正式開館。這座承載良渚文明千年底蘊的博物館,有哪些特點?今天,記者提前去打探了一下。
作為浙江省第一座考古博物館,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從考古學角度闡釋考古發掘歷程,以考古成果串聯起整個展陳,館內設有玉架山遺址展廳、茅山遺址展廳、臨平遺址群展廳等三大展廳。
目前博物館內還處于文物布展階段,不過已經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標志性器物——玉琮。臨平遺址群展廳展出了鐲式琮、高節琮以及切割琮,通過這些玉琮,可以串聯起環太湖地區統一的社會信仰。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工作人員 李琳:
“每一件玉琮的旁邊,我們其實都有放其它遺址里面的玉琮進行比較,可以看到它們的紋飾或者顏色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所以說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時期,它們之間其實是有一個統一的文化信仰。”
另一邊的茅山遺址展廳,也進入最后的布展階段。作為實證良渚文明在稻作農業上發展成就的遺址,這里主要擺放的是關于農耕文化的展品,比如首次在國內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牛腳印,還有良渚晚期的紅燒土田埂,良渚中期長條形水稻田等。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工作人員 李琳:
“茅山遺址上面,形成了大面積的比較規整的農田,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左右,最大面積有2000平方米。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個時候的稻田規模是比較宏大的。”
2008年,玉架山遺址進行了一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了6個相鄰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遺址。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645座,灰坑30余座,建筑遺跡11處,出土陶瓷、石器等各類文物8000多件,是迄今為止良渚文化遺址中單體出土墓葬數量最多、時間序列最完整的遺址。
玉架山遺址考古隊資深專家 方中華:
“延續的時間比較長,從良渚文化的早期、中期、晚期,差不多有近千年的時間,說明這一帶當時的社會已經比較穩定了。”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總面積2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超5000平方米,臨平遺址群廳展出300余件(組)文物,茅山遺址廳展出500余件(組)文物,玉架山遺址廳展出900余件(組)文物。正式開館后,將免費面向公眾開放,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的上午9點至下午5點,無需線上預約。
臨平博物館副館長 李龍:
“展出更多的就是考古發掘歷程、手段、成果,穿插著會有一些互動性的考古知識科普。”
杭州臺記者傅抿銘、邵云軒報道
值班編輯:史超磊一審:張游錫
二審:王羽超終審:舒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