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MG Cyberster(參數丨圖片)的上市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居然能見度不如法拉利。
這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么自主品牌曾無數次嘗試的跑車,目前來看沒有一個能成功……最慘的嘗試當屬哪吒GT,一不小心幾乎把自己玩沒了。
是否又可以下結論:國人不喜歡跑車,和旅行車一樣,沒有市場?
其實MG的初衷挺好的,打造一臺智能化的電動Roadster,將電動化與艙駕科技塞到一個古老又腔調十足的車身類別上,命名上也顯而易見這種融合:Cyber+Roadster。
如果你是個喜歡車的人,不考慮價格和實用性,誰會拒絕一臺Roadster?白送一臺Z4或者718,抑或是手動擋的MX5,試問誰又會不喜歡呢。既然想法是好的,那么在跑車這個領域,為什么中國品牌一直無法突破?
01
產品層面的問題
先從產品說起。首先,設計范疇,第一印象的整車姿態和比例,要給到絕對好評,具有純正Roadster的觀感,短小干練,尤其是考慮到其電車的緣故,沒有一眼讓人看出來比油車高(實際坐姿比純油Roadster高)。
前臉造型包含前大燈與進氣格柵這部分的設計非常漂亮,個人認為與保時捷處于同一個設計水平,絕對在Z4和F-type之上。
但整體看下來,全車有三處致命設計硬傷,且每一處都是一票否決的級別——
第一處,剪刀門?讓我想起了小鵬P7,不過人家好歹還有普通門可以選擇,實在無法理解Cyberster為什么要標配剪刀門,不僅沒有任何加分作用,而是減大分的產品定義,同時成本高昂(運用類似電尾門的電撐桿外加一套鉸鏈結構,同時單個門在上部與車門中間都配備超聲波雷達,用以障礙物檢測,這套系統硬件成本不說,還需要整套控制器系統,軟件開發成本也不是小數目)。
結果就是完全和酷沒有任何關系,帶來的只有尷尬,就像是凱美瑞推出一個商務版并配備由日本工匠親手繪制的金色腰線。
第二處,箭頭尾燈?實在一言難盡,不明白為何如此草率地就完成了尾燈的設計,實在愧對于這么優秀的前臉。
第三處,三聯屏儀表?此處的三聯屏并非凱迪拉克那種環抱式的一整塊屏幕,而是由三塊長方形的顯示屏組合起來,只不過面罩是一體的,導致屏幕與屏幕間巨大的黑邊像是隔著太平洋,的確制造了濃濃的科技感,是80年代科幻片星球大戰里的那種顯像管屏幕的科技感,屏幕UI設計也相當廉價和平庸,很難激起駕駛欲望。
其次,駕駛感受領域,開篷帶來的情緒價值毋庸置疑,哪怕一年中適合開篷的時間、場景相當有限,但還是想要擁有一臺敞篷車的心情是不變的,類似摩友講的:風和自由的執念。
真開起來,相較于其他電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駕駛層面的內容,方向手感刻意較重,轉向和車身的響應是靈敏的,動力的話在電動時代從來不可能是個問題。
02
定位層面的問題
產品層面說完了,再說價格。目前筆者所在的杭州,Cyberster官方價格為31.98-36.58萬元對應四個配置等級,大體是電池容量與單雙電機的區別。只有常規政府補貼,優惠也不大,基本落地價在指導價左右。
MG本意應該對標的是Z4的50萬起售,自以為是凸顯性價比,實則毫無爭議的貴,因為品牌撐不起這個價格。想想i3,寶馬都無法撐起電車的價格,MG僅憑一個Roadster敞篷車身就想完成如此溢價?況且杭州只有3家MG門店,本身足以說明MG影響力有限,作為對比,杭州大約有17家寶馬4S店。
本文并非Cyberster的車評,而是對于中國品牌在“玩樂車”上開發屢戰屢敗的一種思考。世界上任何一個成熟的汽車市場,都可以孕育出成功的玩樂級車型。
中國汽車市場如此之大,為什么稍微個性一點的車都無法存活?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中國品牌具備玩樂屬性的車,真正成功的目測只有坦克300。
但這也是因為,硬派越野的實用屬性,遠大于雙門跑車。畢竟你還是可以每天開著坦克300上下班通勤,只不過油耗高一些而已,但它滿足了你的越野夢,哪怕現實中你壓根也沒在非鋪裝路開過幾次。
坦克300的成功無非兩點:第一出色的產品力;第二夠便宜。出色的意思是,和海外品牌同細分市場的車型相比,沒有明顯短板,且紙面實力一致。坦克300的外觀不遜于Jeep牧馬人,越野配置上也沒有缺少,同時僅是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價格。而與坦克300首發時同期的北汽BJ40,只因輸在外觀,銷量就天差地別。
歸根結底,玩樂級的車,產品力不能有任何打折。除此之外,因為其本質上還是一個時尚單品——那么它必須擁有所有人都認同、所有人都覺得好看的外觀。
至于跑車市場,要打造一款成功的車型就更難了,因為跑車徹底沒有實用性。
如果你問一個在看豐田Supra或者福特Mustang的年輕人購車預算是多少,這個問題本身沒有意義。以目前我們的收入水平,準備買40萬以上跑車的人,他根本就沒有預算,純粹的喜歡就買。
問題就是,如何能夠吸引他們去看MG一眼?
我個人認為:MG可以對標Z4,產品力向Z4們看齊,這沒有問題,但歸根結底,它應該做電動版的MX5,成為世界上第一款平民化的電動Roadster,這才是正確的產品定義。
MG的銷售說這個車不是走量的,以表示它貴得合理,這套話術的邏輯很常見,但根本不通,不然為何3系GT大眾CC們都沒下一代了。事實上對于整車制造商,沒有“走量還是不走量”的概念,只有銷量有沒有達到預期之分。
畢竟,在設計之初產品定義時,就會有每一年的銷量預期,同時規劃產線,定義自動化率以及零部件成本目標等。
當然,我們無從得知MG對于Cyberster國內的銷量每月預期是多少,海外是多少,排產是多少,但銷售說他們店勉強平均每個月可以賣出一臺,如果這樣都還能達到預期,那只能說,Cyberster是一款品牌吉祥物般的車型。
把那套昂貴的電動剪刀門去掉,換成普通的車門,重新修改尾燈,并把三聯屏換成單個儀表屏和一塊中控屏,重新設計儀表屏UI,并融入多款經典車型儀表盤界面,營造Modern Classic的感覺,不用太刻意提升智能化水平,本身會買敞篷跑車的人也是喜歡駕駛的人。
至于性能,整體均衡即可,不用追求極致。電機的動力本身足夠大,操控以舒適為取向即可,平民敞篷跑車主要是滿足大家的情緒價值,賣得是一種愿景,類似于籃球簽名鞋,買了就感覺擁有與自己喜歡球星一樣的能力。
想像一下,上了一天班,打開敞篷,吹著微風,拂去一身疲勞,在夜色中逃離城市的寫字樓群;又或者周末和另一半去海邊,沿著海岸線公路沐浴在夕陽下,是多么的美好。
現實中,沒有幾個用戶會下賽道,真的需要懸掛那么硬轉向那么犀利的車,完全可以在平民化成功之后,專門為這部分消費者推出高性能版本。
價格層面,則要在20萬元區間。為什么是這個價格,因為這是目前主流家庭SUV或轎車的價格,無論新能源還是燃油車。
實用性與玩樂屬性的權重必須是1比1,意思就是說,我今天為了一臺玩樂屬性的車而犧牲了實用性,但我不必額外掏錢,玩樂屬性不能有任何溢價,背后的邏輯就是我們的汽車產業鏈已經足夠成熟。
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去強調說制造一臺MG Cyberster這樣的敞篷跑車會更昂貴或有技術難點,消費者根本不會認賬——畢竟這是一個50萬都能買到“1000萬以內最好”的車時代。并且從世界范圍來說,如果以美金計算,2萬-2.5萬美金,也都可以買到非常體面的玩樂車了。
稍帶玩樂屬性的車,都能獲取過渡溢價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如果只能買一輛車,并鼓起勇氣任性地買一輛實用性最低的車,那價格就必須便宜,便宜到無法拒絕。阻礙你買第二臺車的最大障礙是什么?是錢嗎,肯定不是(有念頭想第二臺車的人肯定至少是有點小錢的),而是沒有地方停車,我們不像歐美人住House,有車庫停還能停自家門前,買第二臺車或第三臺車都沒負擔。
再舉一個例子。
在春夏季的德國,你可以隨處看到敞篷車,他們甚至還可以只購買特定月份的保險,比如車牌尾部標注04-09,代表這臺車只能4-9月上路行駛,車主也只需要繳納這幾個月的保險即可。
因為對德國人而言,敞篷車的玩樂屬性過于濃厚,但在寒冷的冬天停在車庫會更合適——意思就是說:敞篷車的使用場景或工作窗口真的是及其狹窄。
所以,今天在中國市場,如果這個跑車作為玩具的價格沒有便宜到極致,產品力沒有做到極致——理性會第一時間阻止你為它買單。
因為買它就意味著一連串煩惱。每年的保險、停車費用外加初始購車款加起來的投入遠大于了情緒收益。
更別提能讓人瞬間上頭獲取情緒價值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
坦克300的成功,只是證明了具有玩樂屬性的車是可以獲得成功的,這個市場是存在的。但目前只限于越野車細分市場。
在目前車型間如此趨同、市場如此卷的背景下,還沒有一個車廠率先搶占“玩樂跑車”的先機。有零星的嘗試者,但都沒摸清門道。
總結一下,當下玩樂車的門道就兩條:
第一,統治級別的外觀和均衡的性能;
第二,玩樂屬性沒有明顯溢價。
說說開頭的哪吒GT,首先離好看就太過遙遠,整體塑造的靈動感甚至比不上上一代的本田思域。
再比如零跑首款電動跑車S01——假如S01的外觀參考本田S660同時,也有敞篷和后驅,價格定在8萬左右,續航等同T03,哪怕雙座實用性遜于T03,到現在絕對還會有消費者為這個車買單。
即將上市的小跑車SC01?抱歉,也沒戲。總之,任何脫離群眾且產品力有短板完成度不高的玩樂車都沒戲。因為脫離家用車平庸趣味的人,早就開上了國外品牌的經典玩樂車,而且都玩了好多年。
但真正的普羅大眾,本質上是囊中羞澀且口味挑剔的鑒賞家。
既然玩樂車的成功公式在一款又一款的試水車型中已經明顯呈現——就讓我們一起等待屬于我們自己的電動86吧。
我相信,總會有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