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原石油工業部部長李聚奎重返部隊,補授上將軍銜,成為57位開國上將之一。
在光輝曲折的革命道路上,大浪淘沙,李聚奎功名赫赫,也是幸運的。和他相比,他的昔日搭檔、原八路軍129師青年縱隊(簡稱青縱)司令員段海洲就沒那么幸運了。
段海洲本來是八路軍的旅級干部,如果發展順利,建國后至少是中將。可他選擇了和政委李聚奎完全不同的道路,擅自離隊,建國后只能以開理發店為生。
1938年,在開國上將陳再道的帶領下,八路軍東進縱隊挺進冀南,開辟敵后根據地。到同年6月,冀南根據地走向鞏固,東進縱隊也迅速發展壯大,三個主力團有7000余人,加上8個支隊和一個獨立團,共兩萬余人。
東進縱隊的到來,極大點燃了冀南的抗戰熱情,各縣抗日政權相繼成立。然而就在此時,鹿鐘麟出任國民黨河北省主席,企圖與八路軍爭奪冀南地區的領導權。
1938年7月5日,八路軍129師政委鄧小平抵達冀南,在南宮主持召開特委和團級以上會議。鄧政委認為,鹿鐘麟想遏制我軍發展,與我軍爭奪地盤。我軍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收編抗日武裝,壯大我軍力量。
當時活躍在冀南一帶的民間抗日武裝,有趙云祥的河北民兵第二路軍,以及段海洲的青年抗日義勇軍團。陳再道注意到,這兩股力量素來不合,趙云祥正在加緊進攻段海洲部,是一個收編段部的絕佳機會。
段海洲是土生土長的河北人,出生于1909年。他的出身可不簡單,父親是當地有名大地主,擁有良田百頃,也做著店鋪的生意。不過段海洲不甘心當一個紈绔子弟,向往軍旅,在閻錫山部隊當過教官。
抗戰全面打響后,段海洲參加了忻口會戰、太原戰役,親眼目睹家國淪陷。太原淪陷后,段海洲返回老家冀南,在家族的支持下拉人買槍,拉起一支抗日隊伍。
段海洲文武雙全,也極具號召力。短短幾個月時間,他的隊伍就擴編到五六千人,成為冀南抗日的中流砥柱。
盛名之下,暗流涌動。因為搶地盤,段海洲與趙云翔發生摩擦,在這種情況下,段海洲為了保存實力,決定接受八路軍的收編。
段海洲麾下有一批有志青年,紛紛勸說他盡快與八路軍見面。段海洲接受了他們的意見,于1938年4月底抵達南宮,受到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宋任窮的熱烈歡迎,設宴款待他。
談判進行得很順利,宋任窮代表八路軍總指揮部,向段海洲授予青縱大旗。不僅如此,宋任窮還任命段海洲為司令員,又給他派了一位政委,正是開國上將李聚奎。
十幾天后,李聚奎和段海洲一起返回青縱位于武強縣的駐地。為了改編這支隊伍,李聚奎費了不少心血,他選拔了一批干部到太岳軍區接受培訓,后來成為青縱的主要干部。
段海洲部接受改編后,人人換上八路軍軍裝,斗志高昂,連續打了幾場勝仗。比如在豫北一戰中,慶縱便擊潰了“六離會”發動的叛亂。
同年9月,青縱又如虎添翼,與129師獨立旅合并,仍稱青年抗日游擊隊。合編后,段海洲仍任司令員,麾下有三個團,人數數千人,是冀南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日力量。
從職務上看,段海洲是八路軍的旅級干部,也可以把他當作軍分區司令員。從掌握的部隊看,青縱兵強馬壯,段海洲算得上一方諸侯了。
我們知道,建國后評定軍銜,許多八路軍時期的旅級干部被授予上將軍銜,比如青縱的政委李聚奎就是上將。段海洲沒有紅軍時期的履歷,但如果發展順利,他至少應該是中將。然而正如段海洲所說:“一失足鑄成大錯,造成了我終身的遺憾。”
豫北作戰中,段海洲眼疾復發,向上級申請到南宮休養,得到129師副師長徐向前的批準。段海洲休養一段時間,覺得恢復得不好,又回冀南老家去了。李聚奎回憶說,當時他在魯西北指揮青縱作戰,回來后聽說段海洲將馬匹、槍支送了回來,自己卻私自離隊了。
段海洲干啥去了?原來他經不住考驗,投靠國民黨石友三部去了。石友三的弟弟石友信和段海洲是同學,聽說段海洲拉起一支部隊,想把他拉攏過來。段海洲經不住石友信的花言巧語,就找了個借口,離開了八路軍。
段海洲投靠石友三,當上了教導旅旅長,也把一些原來的部隊拉了過去。不過青年縱隊的番號還在,許多戰士留在八路軍,很多人還為抗戰獻出了生命。
開國少將向守志,曾在771團當營長,屬于段海洲的部下。多年之后,向守志回憶了當年消滅石友三嫡系段海洲部的經過。
石友三此人雖然隸屬于國軍,在冀南地區卻是一方軍閥,無惡不作。抗戰爆發后,他假冒八路軍之名搶劫錢財、奸污婦女,甚至不惜與八路軍開戰,殺害我方干部,破壞抗戰。
1940年春,劉鄧首長一聲令下,河北集中20個團,對偽軍石友三、孫良誠部展開進攻。戰役打響后,向守志所在的771團連克敵人11座碉堡,一路打到敵人主陣地的最高點。敵人狼狽逃竄,逃到河南修武縣境內。
眼看敵人將被全殲,國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親自致電,請求八路軍停止追擊。為了統一戰線大局,我軍放棄清剿這股敵人。
戰役結束后,青年縱隊接受改編,成立了新4旅。從此之后,段海洲留在八路軍的印記幾乎被消除了。
1940年7月,石友三部卷土重來,占領冀南多地,又一次與八路軍為敵。新4旅迅猛出擊,戰斗四月有余,殲敵數千人,逼迫石友三下臺。
同年12月,新4旅或許段海洲部決定離開濮縣,到山東聊城投靠日軍。新4旅領導商議后,考慮到段海洲曾經是八路軍指揮官,給他寫了一封信,勸他回頭是岸,不要做中華民族的罪人。
不料段海洲回信說:咱們早已分道揚鑣,到哪都是抗日,殊途同歸。
新4旅領導怒斥段海洲一派胡言,完全是騙人的鬼話,決定對其部展開雷霆一擊。向守志回憶說,我軍首長決定,將段海洲部消滅于雷莊,771團當主攻。段海洲部不堪一擊,盡數被消滅,前來接應的200名日軍也一同被殲。
此戰過后,段海洲成了光桿司令,在冀南失去了靠山,逃到武漢去了。
解放戰爭時期,段海洲成了國軍將領,還當上了副軍長。不過他良心未泯,拒絕與解放軍交戰,因此在國軍中不受待見。
1949年解放大軍南下,段海洲實在不想打仗了,帶領部分士兵起義,終于走了正途。本來他可以重回解放軍,又沒臉回去,于是拖家帶口前往重慶,開了一家理發店,艱難維持生活。
重慶解放后,三野參謀長李達考慮到段海洲對抗戰有功,曾派人尋找他,可惜沒有找到。不過段海洲的身份也沒有隱藏很久,建國之后,四川省委得知他的事跡,讓他當選為萬縣政協委員。
1955年,授銜的消息傳來,段海洲的一些老部下成了將官、校官。有人調侃他:“如果你當年不離隊,現在應該是一位中將。”
段海洲憨厚地笑了,回答:“我做過許多對不起八路軍的事情,他們不殺我已經仁至義盡,我還能要求什么呢?”
不過當年私自離隊一事,在段海洲心里一直是個疙瘩。他發表了一篇名為《回憶我青年時代的一段往事》的文章,對當年之事痛心疾首,后來被收錄在《河北文史資料選集》里。
1984年,開國上將李聚奎撰寫回憶錄時,想起他在青年縱隊當政委的經歷,也想起了他的老搭檔段海洲。他翻到了這篇文章,然后聯系四川方面,得知段海洲仍在世,立馬去信聯系。
就這樣,這對搭檔恢復聯系,互相致信問候。只是二人的身份早已不同,李聚奎是中顧委委員、軍委顧問,段海洲離休后享受的待遇很低。
1990年,段海洲病逝于四川,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