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朱耒剛 成書麗
一枚“帶血創可貼”,讓零食巨頭來伊份突然陷入輿論漩渦。5月10日,江蘇宿遷一位女性消費者發布視頻控訴,在“零食第一股”來伊份蜜棗粽中吃出“疑似帶血創可貼”的異物,視頻迅速引爆網絡。
而涉事產品,疑似由“中華老字號”五芳齋代工。面對輿論風暴,兩家企業回應前后矛盾。
盡管來伊份于5月12日凌晨回應,表示深感抱歉,已第一時間啟動全鏈路調查程序,并對涉及批次產品下架。但代工模式埋下的品控隱患,還是讓眾多網友紛紛質疑來伊份的食品安全管理。
消費者控訴“帶血創可貼”驚現粽子
5月10日,江蘇宿遷的蘇女士在短視頻平臺發布的視頻中,情緒激動地表示在來伊份購買的蜜棗粽中吃出“疑似帶血創可貼”:“給孩子喂粽子時發現的,這明顯是創可貼,上面還有血跡!”
蘇女士表示,粽子購自當地來伊份門店,生產日期為2025年4月2日。視頻引發輿論嘩然。
5月11日下午,該消費者更新視頻稱,11日上午已帶孩子去檢查傳染病各項指標,目前沒有被感染。“但醫生說傳染病大概有潛伏期,大概三個月。公司過來想把樣本拿走檢測,我沒同意?!?/p>
5月12日凌晨00:13,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蜜棗粽異物的情況說明》,稱已對該批次(2025年04月02日)蜜棗粽進行了下架處理,消費者也可選擇就近門店進行退換貨,并可得到相同金額的額外補償。
說明稱,公司對該消費者表示了深切的關懷與歉意,已立即成立專項小組展開調查。同時承諾消費者因食用存有異物的蜜棗粽而出現的身體問題,由此產生的檢查、治療費用,公司全額承擔。
對于創可貼,來伊份在說明中表示,粽子的加工過程中,每道工序均設有專崗、專職檢驗人員。工廠設有專人專崗對車間人員檢查傷口異常情況,如發現傷口,明確規定不得參與與食品直接接觸的相關環節。
針對消費者提到的異物,公司還沒拿到實物,會在取得實物后,作進一步分析判斷。
截至發稿,涉事創可貼的來源仍未明確。究竟是生產環節的疏漏,還是物流、倉儲過程中混入異物,來伊份尚未給出最終調查結論。
記者查詢發現,在鄭州有福都購物廣場金達店、鄭州東站店等多家來伊份店鋪。在美團上各家店鋪中,高粽仍正常售賣,但與視頻中相同的“高粽——端午有禮”已均不可見。
來伊份全國客服告訴記者,出現問題的商品(4月2號批次)已經進行了內部排查,進行了全面下架,可以放心購買。
代工企業老字號“五芳齋”陷羅生門
涉事蜜棗粽的包裝信息顯示,其受委托方為“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五芳齋是以粽子為核心產品的“中華老字號”,其傳統粽子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8月,五芳齋登陸上交所,成為“粽子第一股”。
然而,詭異的是,事件發生后,五芳齋客服最初否認與來伊份存在代工關系,稱“所有粽子均為自主生產”。
這一說法很快被包裝信息“打臉”。消費者曬出的產品照片清晰顯示,涉事粽子由五芳齋代工。
面對輿論質疑,五芳齋隨后改口稱“正在核查相關批次的生產記錄”,但至今未公布調查進展。
上市三年來,五芳齋只有2023年的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錄得7.04%和19.74%的增長,2022年和2024年,五芳齋的營收和凈利潤都是雙降。2024年,五芳齋營業收入為22.51億元,同比下降14.57%;凈利潤為1.42億元,同比下降14.24%。
業內人士指出,代工模式在食品行業十分普遍,但品牌方與代工廠之間的品控銜接至關重要。此次事件不僅暴露了來伊份的供應鏈管理問題,也讓五芳齋的食品安全信譽受到沖擊。
來伊份食安問題頻發,投訴居高不下
此次“帶血創可貼”事件并非來伊份首次陷入食品安全爭議。
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近三年來伊份相關投訴超過1000條,涉及“產品變質”“吃出異物”“售后推諉”等多個問題。
2022年,上海市場監管部門對來伊份某門店進行抽查時,發現其銷售過期食品,最終處以1萬元罰款。
2023年,有消費者投訴在來伊份話梅產品中吃出塑料碎片,但客服僅以“賠償20元優惠券”了事,引發消費者不滿。
2024年初,某第三方檢測機構抽檢發現,來伊份部分堅果產品微生物超標,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今年4月份,男子起訴來伊份缺斤少兩案剛剛開庭。消費者張先生表示,2025年1月19日,他在來伊份購買了七包“計量稱重”的黑巧克力,通過電子秤測量后卻發現,包裝重量竟占了巧克力總重量的13.6%。張先生認為來伊份過度包裝,如果他買1000g該巧克力,他將為包裝支付約47元,并向法院起訴上海來伊份食品連鎖經營有限公司,要求賠償500元。
業績下滑、門店收縮,陷惡性循環?
來伊份于1999年在上海成立,主要通過委托生產的方式在全渠道銷售自主品牌休閑零食,旗下有嗨吃無骨、伊天益袋等近千款零食,品牌理念為“全球好品質,健康好生活”。
2016年10月,來伊份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為A股的“休閑零食第一股”。
近年來,來伊份的業績持續下滑。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虧損7526萬元,門店數量較2023年減少600家。
分析認為,來伊份正面臨“零食很忙”“趙一鳴零食”等新興折扣店的激烈競爭,對來伊份等零食品牌影響頗深,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
2024年,來伊份收入同比減少15.25%至33.70億元,并且由盈轉虧,凈虧損為7526.76萬元,同比下降了231.94%。
截至今年一季度,來伊份收入同比下跌1.23%至10.48億元,凈利潤同比下跌79.72%至0.12億元,已經連續9個季度營收下滑。
2024年,14家零食企業中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共11家,同比下降的有3家。分別是來伊份、良品鋪子、好想你,來伊份對應的歸母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231.94%。
2017年,來伊份提出“萬家燈火”計劃,要在2023年實現全國1萬家門店。
但2024年末數據顯示,來伊份全國門店總數3085家,同比減少16.28%。
行業反思:如何守住食品安全防線
此次事件也折射出整個休閑零食行業的共性問題:代工模式監管缺失,供應鏈管理松散,行業競爭加劇下,品控讓位利潤。
一些品牌方為降低成本,將生產外包給第三方,但對代工廠的審核和監管不到位,導致食品安全隱患。
“食品安全無小事,消費者對食品衛生的關切不容忽視”,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認為,來伊份作為知名休閑食品企業,其產品中竟被曝出“疑似創可貼”的異物,無疑在公眾心中投下一道陰影。
盡管企業迅速回應,稱已下架相關批次產品,并強調有制度約束員工傷口管理,但回應中“尚未拿到實物”的說法,仍難平息消費者的疑慮與不滿。
“這背后暴露的,或是管理制度執行不力、監管流于形式的問題?!睏顟延癖硎荆髽I自查機制是否形同虛設?如果真如其所言設有專人檢查,為何還會出現此類低級錯誤?
企業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雖值得肯定,但更應以實際行動查明真相,公開透明地向公眾交代。
消費者不是試驗品,食品安全不能靠運氣。此次事件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責任擔當,更反映出整個食品行業在質量控制上的短板。
監管部門也應介入調查,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切實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唯有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才能真正構建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基石。
本稿件為大象財富原創,未經大象財富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及其他組織不得轉載、復制、重制、摘編、展示、改動或建立鏡像。如已轉載,請自行刪除,如需轉載或合作,請聯系:0371-65888889;郵箱daxiangcaifu@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