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環球人物
一場學術自由與政治權力的
“頂級對決”。
當地時間5月5日,美國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在社交媒體X上發布了一封 致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的信。
她在信中指責哈佛大學“系統性違反聯邦法律”、“嘲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并宣布聯邦政府將不再向哈佛提供新的撥款。
對此,哈佛大學的發言人回應稱,這是“(對哈佛)前所未有的不當控制”。
隨后,一張“哈佛大學批改美教育部長來信”的圖片,開始在X上流傳。圖片中,有人用紅筆批改了麥克馬洪的信,標出了大量語法、拼寫和標點符號錯誤,言下之意:你身為教育部長,文化水平不行呀。
·網傳"批改版”信件。
在引發輿論熱議后,有媒體核實了圖片來源,發現哈佛官網和其他社交媒體平臺均未發布過相關信息,推測該圖片是X網友自行批改的,但被誤傳為“來自哈佛”。
雖然是一場烏龍事件,但哈佛大學與美國政府的矛盾確實到了“針尖對麥芒”的地步,而作為校長的加伯,正處于風波的中心。
校園抗議結下“梁子”
這場美國政界和教育界的“對峙”,要從中東局勢說起。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美國知名高校,掀起了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
這場抗議浪潮聲勢浩大,迅速席卷全美高校,學生們強烈反對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以及美國政府對以色列的偏袒。
抗議行動一直持續到2024年,在美國政府的不斷打壓和威脅下才逐漸平息。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上臺后,聲稱不少美國高校縱容“反猶主義”在校園內蔓延,威脅要削減對這些高校的聯邦撥款。
此時,加伯接任哈佛校長職務剛滿一年。
他的就職可謂“臨危受命”——上一任校長克勞丁·蓋伊,因為對校內抗議活動的處理方式“引發了校董會與外界輿論的雙重質疑”,被迫于2024年1月辭職。隨后,加伯被任命為臨時校長,并于同年8月正式就職。
進入2025年,隨著特朗普的上任,哈佛大學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壓力。
當地時間4月11日,特朗普政府官員致信哈佛大學,要求學校進行“有意義的治理改革與重組”,否則聯邦資金將遭到削減。
3天后,哈佛大學表示拒絕上述要求。特朗普政府隨即宣布將凍結對該校總額22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以及6000萬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項。
當地時間4月1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威脅剝奪哈佛大學的免稅地位,將其視作“政治實體”征稅。次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威脅取消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質。
作為回擊,當地時間4月21日,哈佛大學對美國政府提起訴訟,指控政府試圖以凍結聯邦資金為手段,操縱哈佛大學的學術決策。
5月初,特朗普再一次提起“政府將剝奪哈佛大學免稅地位”。哈佛對此發表聲明說,這一做法缺乏法律基礎,并將危及學校履行教育使命的能力,導致學生所獲資助減少,重要的醫學和科研項目被砍,創新機會喪失。
或許是看多次威脅無果,特朗普政府又派出了教育部長“喊話”,于是就有了麥克馬洪的那封公開信。
強硬回擊
對加伯來說,現在面對的問題是他幾十年學術生涯中從未遇到的。
加伯生于上世紀50年代,大學在哈佛讀經濟學專業,從學士一直讀到博士畢業。讀博期間,他同時就讀于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并于1983年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加伯在斯坦福大學度過了25年教學生涯,擁有豐富的學術研究經驗。2011年,他回到哈佛大學工作,曾擔任教務長兼首席學術官,負責協調教職員工和行政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一些學生事務,學校評價他“在解決各種校園糾紛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被認為擅長處理矛盾的加伯,在面對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要求”,比如審查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政治觀點時,態度是堅決拒絕,并稱特朗普政府的相關行為“非法且超越政府權限”。
也正是在加伯的帶領下,哈佛大學向聯邦法院提起了訴訟。
對于加伯的做法,美國媒體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態勢。自由派媒體普遍認為,哈佛的起訴是正確的;保守派媒體則批評這次起訴是“掩藏在專業術語背后的政治博弈”,指責加伯以學術自由之名,行對抗聯邦政府之實。
“和哈佛站在一起”???????
事實上,在特朗普政府與美國高校的“對陣”中,哈佛不是孤軍奮戰。
自今年1月以來,特朗普政府已經對多所美國高校削減經費。其中,哥倫比亞大學因4億美元撥款被砍,被迫辭退了180名教職員工;康奈爾大學有高達10億美元經費被凍結,該校教授認為,這將對科研項目造成嚴重影響。
在嚴峻的形勢下,美國高校紛紛聲援哈佛。
被特朗普政府“暫停發放”2.1億美元研究資金后,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艾斯格魯伯在X上寫道:“普林斯頓和哈佛站在一起。”
斯坦福大學校長喬納森·萊文和教務長珍妮·馬丁內斯也發表聲明,表示堅定站在哈佛一邊。
當地時間4月22日,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和布朗大學在內的100多所美國高校發表了一封聯名信,反對特朗普政府對教育系統的“過度干預”,認為這些干預正在威脅美國高等教育。
這封由校長們簽字的聯名信中寫道:“我們歡迎建設性改革,不反對合法的政府監督,但反對政府對在校園中學習、生活和工作人員日常生活的不當干預。”
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教授呂超對環球人物記者表示,從歷史上看,美國政府與美國教育界并沒有突出的矛盾,反而長期維持著相對和諧的關系,但現在,特朗普政府隨心所欲打破慣例的行為,開始傳遞出危險的信號。
在呂超看來,這場博弈的代價可能遠超特朗普政府的想象。
“特朗普政府威脅撤銷國際學生簽證資格,可能導致國際學生數量銳減,進而影響美國高校的生源、收入和國際聲譽;資金凍結將直接影響高校的科研項目。”
路透社指出,盡管哈佛擁有規模龐大的校友捐贈資金,但這些資金多用于特定用途,無法彌補聯邦資金的缺口。
目前,哈佛方面仍寄希望于起訴成功。呂超認為:“特朗普政府很難在這類官司上占據優勢,哈佛的起訴可能會取得一定的進展。”
此外,有外媒認為,此次訴訟的結果可能改寫美國學術史——若哈佛勝訴,將確立“政府不得以資金干預學術”的判例;若敗訴,美國總統便真能靠“斷供”遙控大學。
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學術自由與政治權力的“頂級對決” ,都透露著一股“山雨欲來”的氣息。
原標題:《美國高校要“造反”?哈佛校長第一個上》
欄目主編:孫欣祺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環球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