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卡片關注微紀先生
5月12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達成階段性關稅協議,雙方同意將部分商品關稅降至10%并暫停24%的加征措施。
這一結果看似是經濟談判的妥協,實則是中國軍事武力、經濟韌性與戰略智慧的綜合實力的體現。
從2016年南海對峙到2025年印巴沖突,中國通過軍事硬實力的展示,逐步扭轉了中美博弈的力量對比,最終在關稅談判中贏得主動權。
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本質是經濟霸權的延伸,但中國通過軍事威懾與經濟反制的組合拳,打破了美方的戰略預期。
2025年4月美國將關稅提升至125%后,中國同步啟動“海峽雷霆-2025A”軍演,以軍事壓力為談判積累籌碼。
中國通過“軍事經濟雙線作戰”的策略,迫使美國在談判中不得不考慮中國的戰略底線。
正如美方代表在談判中承認的:“中方很強硬!”,這種強硬的底氣正是來自中國日益強大的國防力量。
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的中美軍事對峙,是中美博弈的重要轉折點,更是為今天貿易戰奠定了實力基礎。
當時美國派出“里根號”和“斯坦尼斯號”兩大航母戰斗群闖入南海,試圖以武力脅迫中國接受仲裁結果。
中國則以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導彈為核心,構建起“區域拒止”體系,明確向美方傳遞了“主權問題不容妥協”的信號。
東風-26導彈作為“航母殺手”,射程覆蓋關島及西太平洋主要美軍基地,其部署徹底改變了南海的戰略態勢。
面對中國的強硬反制,美軍航母戰斗群最終撤離,這不僅是軍事威懾的勝利,更是中國維護領土主權決心的勝利。
南海對峙后,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介入明顯收斂,轉而尋求通過經濟手段遏制中國發展。
2024年12月,中國第六代戰機的試飛標志著空中力量的歷史性跨越,美國動則軍事威懾與武力訛詐沒有用了。
成飛六代機采用三臺發動機、高后掠角無尾布局,具備全向隱身和超視距打擊能力,其技術水平已超越美國NGAD項目。
盡管美國聲稱NGAD早在2020年完成試飛,但缺乏公開證據,且該項目因預算問題已被暫停。
相比之下,中國六代機的試飛視頻和技術參數均已公開,顯示出中國在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
六代機的突破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勝利,更是體系化作戰能力的體現,其背后是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
中國通過預警機、數據鏈和導彈系統的協同,構建起“探測-鎖定-打擊”的一體化作戰體系,美國的戰法體系不再具有優勢。
而在在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的殲-10CE戰機依托ZDK-03預警機的實時數據支持,實現了對印度“陣風”戰機的超視距獵殺。
中國這種體系化優勢,使得中式武器在實戰中展現出“降維打擊”的能力,直接影響了國際軍事格局。
近日印巴沖突中,中國武器的表現成為全球焦點,即便是“過去式”的武器,也能打出中國武器硬核實力。
巴基斯坦的殲-10CE戰機搭載霹靂-15導彈,在超視距空戰中擊落印度多架“陣風”和“蘇-30”戰機,而紅旗-9防空系統則成功攔截了印度發射的彈道導彈。
這些實戰成果不僅驗證了中國武器的性能,更打破了西方對中國軍工“山寨”“過時”的偏見。
其實殲-10CE的勝利并非偶然。
殲-10CE裝備的KL-7A雷達探測距離達300公里,遠超印度“陣風”的160公里,配合霹靂-15導彈200公里的射程,形成了“先敵發現、先敵摧毀”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中國武器的體系化設計,從預警機到導彈系統的無縫協同——展現了現代戰爭中“系統對抗”的核心邏輯。
這些優勢使得中國軍工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提升,中東、東南亞國家紛紛表達采購意向。
而在在高端武器領域,殲-20和殲-35的威懾力更是讓美西方不可小覷,這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奠定了強大武力值。
殲-20作為第五代重型隱身戰斗機,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為0.01-0.02平方米,配備氮化鎵雷達和分布式孔徑系統,可同時跟蹤30個目標并引導攻擊。
其“野獸模式”下12.7噸的載彈量,遠超美國F-35的8.16噸,配合PL-15導彈的超視距打擊能力,使殲-20在制空權爭奪中占據絕對優勢。
殲-35作為中型隱身艦載機,隱身性能優于殲-20,且具備多用途作戰能力,可執行制空、對地、對海任務。
其與殲-20的協同作戰,將進一步強化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空中優勢。
美國媒體坦言,殲-20的綜合作戰能力已超越F-22和F-35,迫使美軍重新評估亞太部署策略。
軍事力量對經濟斗爭的影響并非直接可見,但其戰略威懾作用貫穿于中美博弈的全過程。
中國通過稀土管制限制對美出口,直接影響美國F-35戰機的生產成本,每架F-35需417公斤稀土材料。
這種“供應鏈武器化”策略,與軍事威懾形成互補,共同構成中國應對關稅戰的“非對稱打擊工具箱”。
此外,軍事科技的突破還通過“軍民融合”反哺經濟。
殲-20的隱身涂料技術應用于5G基站,導彈燃料的耐高溫材料轉化為新能源汽車電池保護層,這些技術轉化不僅提升了中國產業的競爭力,更在全球范圍內重塑了技術標準。
正如印巴沖突中中國武器的實戰表現,本質上是中國軍工體系對“攢機式”國防的降維打擊,這種體系化優勢同樣體現在經濟領域的“雙循環”戰略中。
盡管中國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但美國的戰略遏制并未停止,可惜中國的武力值已經不允許美國得意忘形。
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投入527億美元補貼本土半導體產業,試圖在關鍵技術領域維持壟斷。
美國在關稅談判中保留半導體等領域100%以上稅率,顯示其對中國科技崛起的擔憂。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需繼續強化軍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在軍事領域,需加快六代機、高超音速武器等前沿技術的研發,鞏固空中和導彈優勢。
在經濟領域,需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推動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構建多元貿易網絡。
正如南海對峙和印巴沖突所揭示的,只有將軍事威懾與經濟韌性相結合,才能在大國博弈中立于不敗之地。
這一次中美關稅談判中,正是中國強大的武力值,才確保了在關稅戰中不認慫,也才能與美國上桌平起平坐扳手腕。
從南海對峙到六代機試飛,從殲-10的實戰勝利到殲-20的威懾效應,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不僅捍衛了國家主權,更成為經濟斗爭的重要支撐。
中美關稅談判的結果,本質上是中國軍事威懾與戰略智慧的綜合體現。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國通過軍事力量的展示,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同時,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戰略空間。
因此,在未來關稅戰談判中,中國應繼續堅持“以戰止戰”的原則,以強大的國防力量為依托,為關稅戰提供最強武力值保障,
當然,只有武力強大了,才能在在科技、貿易、規則制定等領域全面提升國際話語權,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