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最近忍不住攤牌了,公開要求中國交出電動汽車電池技術,還逼著印度直接開放市場,對超過14億人的大市場垂涎三尺。
看來歐盟要恢復祖先的榮耀,開始這“明搶”了!歐盟憑啥敢這么硬氣呢?我國對此又是如何應對的?
歐盟為啥逼著中國交技術,逼著印度開市場?
歐盟盯上我國的電池技術其實挺好理解的,電動汽車是未來的大趨勢,電池就是電動汽車的心臟。
現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基本是中美領跑,歐洲算是被甩在了后面。我國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不僅在電池技術上領先,還把整個電池產業鏈玩得明明白白。
歐洲自己的電池企業就有點尷尬了,要么破產,要么延期,瑞典的Northvolt拿了150億美元融資,最后竟也撐不下去破產了。
這下歐盟是徹底急了,自己的技術玩不轉,眼看著要被中美拉下都越來越遠,心里能不慌嗎?
既然追不上,那就明搶算了,逼著咱們交技術這一招就這么新鮮出爐了,歐盟的如意算盤打的很響,如果咱們能把電池技術拿出來,那歐洲企業就能快速補上這塊短板,跟著中美一起玩。
可咱們憑啥要把辛苦研發出的核心技術拱手讓人呢?再說歐盟這些年對我們特別不友好,不是加關稅就是搞技術封鎖,現在想要技術了直接明搶,是不是有點太天真了?
要怪就得怪他們自己,以前對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的發展猶豫不定,現在火燒眉毛了又想著彎道超車,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
至于印度那邊的心思就更明顯了,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14億,市場潛力巨大,但他們的關稅也高得嚇人,歐盟汽車企業想進去可沒那么容易。
莫迪政府又不傻,憑啥白白把市場讓給歐洲?所以歐盟和印度的談判恐怕也沒那么容易,歐盟想靠幾句話就讓印度“割肉喂鷹”怕是把莫迪政府想得太簡單了。
即便印度真的讓步歐盟能拿什么回報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現在的歐洲企業早就過巔峰期了,手里并沒有太多能打的技術或者市場籌碼。
不管咋說,歐盟的一系列舉動就是為了自救,保住自己那岌岌可危的汽車產業。但問題是這個策略能不能行得通呢?
為啥歐盟對發展電動汽車這么“糾結”?
其實歐盟現在的境地這么尷尬跟他們自己長期以來的“糾結癥”分不開,現在的形勢已經很明朗了,電動汽車是全球的大趨勢,但歐盟一開始的支持態度是很弱的。
倒回幾年前,歐盟內部對是不是優先發展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這事的爭議還挺多的,傳統汽車產業在歐洲那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德法這些國家的汽車工業一直是它們的經濟支柱。
對他們來說,突然說要全面轉向電動汽車不僅是“斷臂求生”,更是一次產業鏈全面重塑,這就動了很多人的蛋糕。
歐洲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是全球頂尖的,奔馳、寶馬、大眾這些品牌都是源自歐洲,上百年的發展讓歐洲的汽車產業不僅支撐著本地經濟,更保障了很多家庭的就業。
這樣的情況讓歐洲對轉型去搞電動車,拋棄發展了上百年的燃油車技術一直猶猶豫豫,很多企業接受不了不說,政府也會有點猶豫。
搞新能源意味著全社會產業鏈要重置,短時間內無法完成不說,還有失敗的可能,一旦花上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時間沒取得好成果,那歐洲可就真的掉坑里爬不出來了。
所以很多歐洲人就開始自欺欺人,覺得電動汽車是好,但還不至于立刻就取代燃油車,畢竟電池技術和充電設施沒完全跟上,這種鴕鳥心態讓歐盟徹底出了問題。
中美可不會因為歐洲的猶豫就停止發展電動車技術,等到歐洲回個味兒來的時候,已經被完全落下了,咱們國家的電動汽車不僅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一大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電池技術也已經取得了全球領先的地位。
寧德時代更是穩坐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頭把交椅,可這時候歐洲再慌或許已經來不及了,瑞典電池企業Northvolt破產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除了Northvolt之外,歐洲自己的電池工廠也大多沒能如期建成,真正的危機來了!
既然歐盟已經在新能源技術上被遠遠甩開,現在他們這么急著把焦點放在電池上還來得及嗎?
拿了圖紙也白搭
歐盟的落后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落后,但是歐盟直接盯上咱們的電池技術還是非常明智的,他們非常清楚電池技術對整個新能源車行業的重要性,不過就算歐盟真從咱們這兒拿了電池技術圖紙,他們就能輕松復制咱們的成功嗎?
電池看著不起眼,但它其實是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部件之一,電池對于所有電子產品來說都是最核心的部件,新能源汽車說到底也是一個大號的電子產品,只有電池技術過關,才能在續航、安全性和充電速度方面領先。
在這個領域我們就是當之無愧的老大,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的前十名企業里咱們占了六家,寧德時代以35%的市占率穩居全球第一。
所以歐盟才將我國緊緊地盯在咱們的電池技術上,在歐盟高官看來,只要他們能通過手段獲得咱們的電池技術配方,那歐盟的新能源技術就能走上快車道。
但他們真的想簡單了,就算圖紙到手,他們也未必能做出同等水平的電池,電池技術不只是幾張圖紙就能概括的,其中包含了材料科學、電芯設計和制造工藝等一系列復雜技術。
寧德時代的電池之所以享譽全球,就是因為他們在材料的使用上遠超對手,僅包括常見的鋰電池材料鎳、鈷、錳,還進一步創新使用了鈉離子和磷酸鐵鋰等新型材料,這些技術的突破都是需要積累的,光看圖紙是真的學不會。
電池的制造其實也是個高精密產業,雖然不如芯片那樣精細,但是電池的生產需要特別高的一致性要求,整個生產線出來的電池各項性能參數必須一致,否則對電動汽車的續航和安全性都會有影響。
這就對工業制造的要求特別高了,對我們來說達到這樣的水平還算不難,畢竟國內的產業鏈非常完整。從材料供應、生產制造到最終的電池裝配,都有專門的企業在做,我們可以將生產成本直接打到地板上,這一點歐盟是不可能追上我們的。
咱們的一大優勢是電池的安全管理系統,比亞迪開發的“刀片電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成本控制上都能過關,既能提供長續航又能大幅降低電池自燃的風險,這些技術的研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復制的。
再就是我們在固態電池上的突破,這是電池行業公認的未來趨勢,現在全球各大廠商都在拼了命研發這種電池技術,但在這方面我們是有先發優勢的,中國已經有多家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上汽的固態電池技術已經走到量產上車的關鍵節點。
一個產業鏈條的更新換代根本就不是單靠一個圖紙可以解決的,就算歐洲通過一些“外交手段”獲取了部分技術,實驗室里取得的成功和真正的量產和市場化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晚幾年是非常正常的。
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這么快,晚幾年本來的或許就是下一個技術時代,這就是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歐洲的落后根本就不是單純的技術可以解決的,如果想要完全趕超我們的新能源霸主地位,或許得時光倒流才能實現。
除了技術上的優勢之外,咱們在戰略資源上的話語權也給中國新能源加了不少分,電池制造是需要稀土的,我們又是全球稀土超級大國,儲量和開采量都排在前列,更何況我們還掌握了全球最領先的稀土提煉技術,這些就是歐洲羨慕不來的。
技術上的領先根本就不是一個行業所能帶來的,這些年咱們國家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了相當大的成本,從國家層面對新能源汽車進行支持,早在幾年前政府就開始對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行補貼和扶持,而且大力推進充電樁建設、減免購置稅,這些政策都在直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所以電池技術表面上看只是個行業,但它背后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歐盟現在想靠幾招關稅或者外交施壓就想扳回一局有點異想天開了,技術和市場的領先是經過長時間積累才實現的,光靠打嘴炮可沒有辦法成功。
所以就算歐盟現在再著急獲取技術和開拓市場,但他們面對的根本就不是技術上的差距,而是整個產業鏈、資源控制和政策支持的綜合性差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