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類遺骸倫理問題脫離不了考古學倫理,但又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是來自人類遺骸本身。古人與今人有著共同的身體構造,承載著同樣的情感,只是活在不同時空下的個體。今人通過共同的身體結構、感知方式、人類經驗和古人產生共情,因此人們對于人類遺骸擁有獨特的同理心,這是在看待其他無生命物質遺存時不會產生的。古代人類遺骸也因此聯結著更多情感、文化、信仰上的意義,如何謹慎對待并妥善處理古代人類遺骸是田野考古發掘和人骨考古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古代人類遺骸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可歸納為研究前、研究中與研究后三個階段。
研究前
發掘與收集
在科學且細致的田野考古發掘下,各類考古遺存包括古代人類遺骸都應被同樣對待且完整收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種族和起源問題是歐美生物考古學的主要研究課題,一些博物館、研究所、高校等機構的研究者曾只收集頭骨作為研究對象。即使到今天,依據人類遺骸所屬年代或保存狀況,或因考古發掘區域的規劃,選擇性收集、抽樣收集的情況也依然存在。無論是發掘過程中造成的骨骼缺失,還是有選擇性地收集都是對古代人類遺骸極大的不尊重,同時也破壞了研究信息的完整性,不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研究中
記錄與分析
圍繞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研究者所進行的研究工作是要去人格化的。這些古代人類遺骸在研究過程中被賦予編號,被放置在實驗室中等待被記錄成一連串象征研究結果的數據。而且隨著研究手段創新以及研究內容深入,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手段被廣泛應用,如穩定同位素研究、古DNA 研究等技術手段都需要從保存較好的遺骸中獲取骨粉或牙粉作為實驗樣品,對古代人類遺骸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壞。
基于對人權的探討,去殖民化、去種族主義的生物考古學研究也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重要議題。隨著歐美生物考古學的發展,將研究重心在種族和起源問題上的局限性在被修正,但種族問題的研究史仍然令部分人感到不安。
部分美洲原住民將研究其祖先遺骸的行為視作歐洲殖民者種族主義觀念的表達,他們認為這是將其挑出來“取笑和獵奇”的貶義行為,如果沒有與土著群體或當地社區進行溝通以充分了解到他們的關切與利益,往往會被視為殖民主義的新形式[1]。
東南亞地區各國家同樣存在著被殖民的歷史,但該地區普遍受佛教信仰體系影響,對于精神的認知超越對死后身體完整的執著,只有在部分地區,許多晚期史前環境中挖掘出來的人被認為是萬物有靈論信仰者,在這種信仰體系中,發掘死者遺體的做法令人憎惡,故遺骸也不能被破壞或是用于研究。
除了公眾對于古代人類遺骸的關切,研究者之間潛在的競爭有時也會對研究工作和成果產生影響。一方面,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樣本終究是有限的。由某人或某個團隊收集并囤積古代人類遺骸而阻礙其他團隊開展研究顯然不符合科學研究倫理,且對于樣本研究權的爭奪也暗含遺骸所有權的爭奪,同樣是對古人及其后裔群體的不尊重。另一方面,研究成果攀比是競爭的另一種體現,英國皮爾丹人造假案就是在這種非良性競爭中爆發的科學界重大丑聞。事實上此類事件在科學研究的歷史上并不少見,盡管新技術和研究往往能揭示被掩蓋的事實,但研究者的這種行為嚴重違背學術倫理,既是對古人及歷史事實的不尊重,也會損害公眾對于學術研究的信任[3]。
英國古生物學家阿瑟·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及其好友查爾斯·道森(Charles Dawson)宣稱他們發現了生活在約50萬年前的皮爾丹人,被認為補充了猿類和人類之間進化的缺失環節,直到20 世紀50 年代,新測年技術才揭穿了這個騙局,他們發現頭骨和下頜骨并非來自同一時期,進一步研究發現,皮爾丹人頭骨曾被人為染色和雕琢,這一發現后來被證明是猿類下頜骨和人類頭骨結合而成的“贗品”。
研究后
歸置與展陳
當前對于古代人類遺骸的歸置方式主要包括歸還、遣返、回填、保管。歸還與遣返的處理方式通常針對殖民歷史背景下被作為戰爭戰利品所收集的人類遺骸;回填人類遺骸的選擇與人們對于死亡以及喪葬習俗的理解有關,但有許多研究者認為,人類遺骸存在的潛在信息還需要更多的后期分析才能獲得,將遺骸再次埋藏的做法會丟失那些潛在信息,討論如何歸置人類遺骸的目的除了規范道德,同樣希望能保障研究者擁有更多科學研究的空間,因此,由研究機構、高校或是博物館保管古代人類遺骸是更多研究者所希望的。然而,在杰尼·托馬斯(Jayne Thomas)的觀察中:
骨骼遺骸可能被裝在雪茄盒、鞋盒或是碎木制成的盒子里,標簽已經褪色,里面裝滿了泡沫、泛黃的報紙和成堆的骨頭,脊椎骨已經折斷,長骨骨干上出現裂縫,腕骨在盒子底部劇烈地嘎嘎作響……[4]
這樣的描述暴露了存在于眾多實驗室或庫房中保管的倫理問題,古代人類遺骸被像貨物一樣堆放,不僅沒有受到尊重,也違背了保證研究可持續性的初衷,許多遺骸中的潛在信息可能在后續研究前就已經丟失,因此,如何妥善保管古代人類遺骸是考古工作者面臨的重要難題。
除了被保管在庫房中,古代人類遺骸會以展陳的方式出現在博物館。以前大部分西方國家對人類遺骸的展陳持反對觀點,但近年來在英國多項問卷調查中,都有至少70% 的受訪者支持博物館展陳人類遺骸,對于在博物館參觀人類遺骸展覽的興趣濃厚[5]。在國內,湖南省博物院對于辛追夫人遺體的展陳也吸引了諸多觀眾。作為受公眾信任的保管機構和展陳方,妥當保護人類遺骸并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做好展陳工作也是相關工作者應背負的道德義務及倫理責任。
參考文獻
[1] Mihesuah D A. American Indians, anthropologists, pothunters, and repatriation: Ethical,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differences.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1996, 20(2): 229-237.
[2] Callaway E. Stop hoarding ancient bones, plead archaeologists. Nature, 2017: 11.
[3] 吳汝康:《科學史上一場最大的騙局——皮爾唐人化石》,《人類學學報》1997 年第1 期。
[4] Thomas J L, Krupa K L. Bioarchaeological ethic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the deceased. Human Rights Quarterly, 2021,43(2): 344-354.
[5] 〔英〕夏洛特·羅伯茨著,張全超、李墨岑譯:《人類骨骼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21 年,第37、38 頁。
本文由雷英 王琳瑋 劉鑫 摘自 趙永生編著《人類骨骼考古》。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ISBN 978-7-03-081019-9
白云翔 、方輝主編,趙永生 編著
定價:138元
本書是山東大學“中國考古學通論系列教材”其中一冊。內容緊密圍繞骨骼和牙齒形態的基礎知識展開,高度重視對古代人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介紹。在內容編排上,始終緊跟學術前沿動態,及時更新各類研究方法,力求既成為一本精準貼合中國考古實際工作場景的實用工具書,又能擔當起初學者踏入該領域的優質入門教材,助力古代人骨形態鑒定工作實現廣泛普及,推動考古工地多學科手段的運用走向常態化。
本教材可供高等院校考古學、文物學和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考古文博從業人員進修選用。
掃描二維碼可購買本書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