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電行業正經歷著“周期性調整”與“結構性變革”的雙重沖擊,而美的、海爾、格力三巨頭的競爭變量,正從內部業務結構延伸至整個產業生態的重構能力。
原創?新熵 新消費組
作者丨思原 編輯丨茯神 主編丨九黎
中國 家電業長達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美的、海爾、格力始終是引領市場的三大核心力量。它們不僅是“中國制造”的代表,在全球家電產業格局中 也 占據重要地位。
然而,隨著智能家居滲透率的提升、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 , 以及技術革命的推進,這三家長期并肩前行的白電巨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分野”。
這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中, 哪一家 在營收結構上更具健康性? 哪一家 在利潤增長上更有潛力? 哪一家 在新興業務布局中搶占先機?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競爭中,各家企業 又 會有何變數?哪 一 家企業真正具備穿越周期、持續領跑的潛力?
「 新熵 」 將從財務數據、業務結構、戰略布局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美的、海爾、格力的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勢,找到白電巨頭之間在新階段較量的核心邏輯。
數據透視下的分化
如果單看營收,過去幾年 里 ,中國白電行業呈現出的是“一超多強”的格局。
去年 , 美的集團營收 最高 ,首次突破4000億大關,同比增長9.47%;海爾智家 次之 ,營收2859.81億元,同比增長4.29%;格力電器 稍顯 落后,營收1900.38億元,同比下滑7.31%,是 三 家中唯一營收下滑的企業。
而從業務來看,美的集團的營收增長主要得益于智能家居、工業自動化、機器人等多元業務的協同發展。尤其是在To B領域,庫卡機器人、樓宇科技、機電產品等業務板塊貢獻顯著,成為美的營收韌性的關鍵支撐。
海爾智家則憑借高端品牌卡薩帝和海外市場擴張,實現營收穩步增長 。 值得注意的是,海爾 的 海外收入占比已超過40%,尤其在歐美市場建立了成熟的本土化運營體系,為其全球化戰略提供了堅實基礎。
而格力電器營收出現明顯下滑的主要原因 , 在于其核心業務——空調內銷市場份額持續流失,疊加多元化轉型緩慢,導致整體營收承壓。雖然格力也在積極拓展小家電、光伏、新能源等領域,但目前尚未形成穩定的新增長點。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則多次表示,格力將堅持專業化發展道路,深耕空調主業,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領域尋求突破。然而,從年報數據來看,格力深耕的空調反而下降,在多元化布局和新興業務拓展方面似乎并未取得預期成效。
再看 三家 巨頭的盈利能力層面,美的集團去年的凈利潤為385.37億元,同比增長14.29%,增速最快,但凈利率僅為9.47%;格力雖然營收略低,但其凈利潤達到321.85億元,比海爾智家更高,同比增長也有10.91%,并且其凈利率達17.11%,遠超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海爾智家去年凈利潤187.4億元,同比增長12.92%,增速介于前兩者之間,但其凈利率僅為6.85%,為三家最低。
▲ 圖/格力電器2024年財報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員效率方面,格力擁有7.2萬名員工,人均營收達到263.94萬元,顯著高于美的的205.57萬元和海爾的232.50萬元。
這一差距背后是業務結構的深刻分化:美的相對來說較為穩健,其65.9%的智能家居業務占比,以及新能源及工業技術等新興業務的高增速,帶動整體營收和利潤雙升,完成了從傳統家電制造商向“科技+制造”綜合型企業的轉型。
海爾傳統白電占比超70%,不過受益于海外市場的強勁表現,尤其是北美、歐洲等成熟市場的銷售增長遠超預期,推動整體業績上行 ,正在 從單一硬件廠商向“場景生態服務商”演進。
格力在成本控制、產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盈利能力依然強勁。不過其78%的收入仍依賴空調,非家電業務占比僅9.3% 。 新業務尚處于培育期,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仍處于由“空調單一龍頭”向多元化企業過渡的關鍵階段。
以上 種種結構性差異 , 不僅 決定 了當前的財務表現,更 影響著 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抗風險能力。
從價格博弈到綜合較量
過去十年,中國家電行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產品層面的價格博弈。但在消費升級、技術進步和全球化趨勢的共同推動下,白電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如今,巨頭之間的較量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性價比比拼”,而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規模韌性+技術壁壘+全球化深度的綜合實力競爭階段。
美的集團采取To C 和 To B雙線發力的戰略 。 一方面,憑借高性價比產品深耕大眾市場,持續鞏固用戶基礎;另一方面,布局高端產品線,滿足品質消費需求。簡單來講,美的不斷加大在新興領域的投入和布局,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快速進入新能源、工業技術等領域,這也是 其 未來業務布局 的 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的三大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規模,但具體業務表現卻并不一致。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筑科技分別實現了同比20.58%和9.86%的增長(運營成本也以近乎相同的比例增長),但機器人與自動化則同比下降 了 7.58%。
總體來看,美的堅定多元化發展戰略。從產品角度來分析,美的家電同時擁有品牌和性價比優勢,并且產品線極為豐富,用戶群體覆蓋廣泛。2025年,借助國補穩定優勢的同時,需要繼續發力高端市場,提高OBM產品的知名度。To B業務作為第二增長曲線,則為集團帶來更加多元化的收入,挑戰在于控制運營成本及堅持長期主義。
相 比較 而言,海爾的高端化戰略成效顯著,正在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通過構建“智慧家庭”生態系統,打造從家電到家居、從硬件到軟件的全場景服務能力。
其推出的“三翼鳥”場景品牌,正是這一戰略的具體體現。用戶不再只是購買一臺冰箱或洗衣機,而是獲得一套完整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客戶粘性,也為海爾打開了更高的價值天花板。
▲ 圖/三翼鳥智慧廚房·智界系列
數據顯示,卡薩帝品牌收入增長20%,三翼鳥場景化銷售覆蓋54萬個家庭。但非家電業務占比僅11%,增長仍依賴傳統品類,需突破多元化瓶頸。
除了高端化,海外市場也為海爾提供了廣闊的增長空間,推動營收持續上揚。不過海爾海外營收占比較高, 因此 人民幣匯率的頻繁波動便成了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人民幣升值,以外幣計價的海外收入兌換回人民幣時,利潤就會被壓縮。
此外,隨著公司全球化布局的持續深入,在拓展國際市場過程中,不同國家和地區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潛藏著貿易摩擦風險,可能對公司的海外市場份額和經濟效益造成沖擊 。
從家電產線的營收規模來說,海爾與美的旗鼓相當,前者在高端市場和海外更有優勢,后者在To B業務上更勝一籌。與 二者 相比,格力的問題似乎更為嚴重。
格力這幾年來,仍舊高度依賴空調業務、營銷深度綁定董明珠 個人 IP,導致收入構成、潛在用戶群體的單一化。去年其消費電器收入下滑4.29%,綠色能源業務增長乏力。其海外收入僅282億元,占比14.91%,且76%依賴空調代工,自主品牌占比不足30%。盡管董明珠提出 過 “技術出海”戰略,但2024年新能源業務收入僅172億元,增長0.8%,未能形成規模效應。
不過格力在押注鈦新能源業務失敗之后,董明珠將格力電器的第二增長曲線寄希望于冰洗及其他類目上。去年格力電器冰洗業務銷售渠道獨立,不再依托于空調渠道 。到 了今年初,格力電器專賣店品牌 又 升級為“董明珠健康家”,進行全品類售賣 。 反復 橫跳 之后未來的具體效果如何 , 還是未知。
另外 ,一個不容忽視的 事實 是,格力已經走過渠道改革陣痛期,網簽模式使其渠道進一步扁平化, 同時 疊加 上 “董明珠健康之家”模式替代傳統的專賣店模式 。因此 ,隨著2025-2026年渠道徹底扁平化,渠道利潤部分回流上市公司,即便高度依賴空調業務,但其盈利水平仍然會領先美的和海爾。
站在2025年的節點 上 ,白電三巨頭的競爭已從單一的產品與價格博弈,升級為綜合實力較量。美的以多元化與全球化的雙輪驅動,構建起最穩固的增長底盤;海爾憑借高端化場景創新與海外本土化運營,在存量市場中開辟差異化路徑;格力則亟需打破“空調依賴癥”,在渠道改革與技術出海中尋找第二曲線。
大變局中的危與機
今年一季度,白電行業延續了向好的行情。數據顯示,除個別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出現下滑外, 大部分 上市公司業績均呈現業績雙增態勢。
不過家電分析師劉步塵表示,從長期看,國內白電市場高速成長期已經過去,在傳統主業穩中求進的同時尋求業務布局多元化發展,已成為大多數家電企業的共識。但要進入其他行業并實現較好發展卻并非易事。這意味著,在轉型綜合性科技集團的路上,白電龍頭企業還有不少硬仗要打。
目前 , 國內白電 市場 滲透率超90%,2024年白電價格戰從低端市場蔓延至高端領域(卡薩帝、COLMO、格力高端系列均出現促銷讓利)。新興家電品牌如小米、石頭科技 , 則通過場景化單品(掃地機器人、洗地機) 不斷 分流年輕用戶,垂類企業(如萊克電氣、蘇泊爾)在細分市場建立技術壁壘 后 ,倒逼三巨頭加速場景生態整合,避免陷入 “高端失守、低端內卷” 的雙重困境。
▲ 圖/石頭科技官網
放眼 2025年,白電行業正經歷著“周期性調整”與“結構性變革”的雙重沖擊。政策東風、技術革命與全球化重構帶來新機遇,而存量博弈、成本壓力與戰略轉型風險 , 也形成多重挑戰。三巨頭的競爭變量,正從內部業務結構延伸至整個產業生態的重構能力。
當規模競爭見頂,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將取決于“技術-場景-全球化“的協同效率。美的的“科技制造”、海爾的“場景生態”、格力的“專業聚焦”,本質上 都 是對“規模、利潤、增長”三維目標的不同取舍——美的選擇用規模換空間,海爾用生態換溢價,格力用專業換利潤。
但 行業變革的終極命題,是如何在存量中挖掘增量:智能家居不 能 是硬件堆砌,而是數據驅動的服務生態;全球化不 能 是產能轉移,而是品牌、技術、標準的輸出;多元化不 能 是業務拼盤,而是核心能力的跨界遷移。
2025年的白電戰場,已從“分野期”進入“決勝期”,誰能在戰略定力與柔性調整間找到平衡,誰就能在“制造紅利”向“科技紅利”切換的周期中,繼續領跑。
參考資料:
家電人,《2024年報格力美的海爾迎來歷史性分野》
華爾街科技眼,《白電賽道競爭白熱化,美的、海爾、格力發展 “分道揚鑣”》
美的集團2024年財報
海爾智家2024年財報
格力電器2024年財報
關注“物流產品網”視頻號
【聲明】本文來源于新熵。物流產品網發布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及圖片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更多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展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