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周月明
編輯|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關稅終于談下來了。
5月12日,中美雙方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同意互相大幅降低關稅水平,美國將把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暫時降低至30%, 中國將把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125%降低至10%。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記者會上表示,雙方已就“90天的關稅暫停達成一致。”
回望今年以來的關稅爭端,堪稱一部驚險劇。
2月1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3月3日,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將關稅上調至20%;4月2日,美國啟動“對等關稅”政策,對華關稅總額達54%;4月8日,美方將“對等關稅”從34%提高至84%,使總關稅達104%;4月9-10日,白宮宣布對華關稅再度飆升至145%,創歷史新高。期間,特朗普還對其他57個貿易伙伴給予90天關稅豁免期,唯獨將中國排除在外。
“上午剛剛做了抗壓測試,下午局勢就變了。”許多外貿從業者在群里紛紛歡呼。近一個多月,不少外貿工廠已經讓工人提前放假,開始進入觀望狀態,如今終于等來了轉機。
此次降關稅對出口企業無疑是重大利好,但這種緩和能持續多久?雙方表示將建立經貿磋商機制,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貿易代表格里爾牽頭,定期或不定期在中美兩國或第三國舉行磋商。這種制度化溝通機制是否意味著中美貿易關系正在尋求更加穩定的平衡點?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趨勢下,這90天的“關稅假期”能否成為確定性回歸的信號?
驚心四月
“布局美國的傳統外貿公司,九成訂單都停擺了。無論是大公司還是中小企業。”在美對華關稅升至145%時,某資深業內人士曾向虎嗅透露。
回想起4月以來的日子,許多外貿老板仍然心驚。
“這一個多月我們已經丟了快十個柜了。”深圳貿易公司老板李清告訴虎嗅。
與李清同樣遭遇的出海老板大有人在。廣州服裝出口公司老板鄭永林告訴虎嗅,自特朗普加征10%關稅后,大量美國客戶的貨就封在廠房里,單筆訂單量也從原來的幾萬件減至一半,再度加稅,他的公司可能就撐不住了。
“當時與美國采購商協商各承擔一半關稅,基本行不通。”李清告訴虎嗅。尤其是那些可以被東南亞工廠替代的產品,即使品質差一些,美國人也會跑到東南亞、跑到印度去發貨。
除對華關稅加征至145%之外,長期支撐中國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800美元以下關稅豁免政策”也被宣布停止。5月2日,該豁免正式取消,5月3日,Temu宣布停止中國直發美國業務,全面轉向美國本土倉庫銷售。
“5月2日之前跨境物流異常火爆,大家都紛紛趕在豁免取消前把貨運到美國去。”廣東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張炯告訴虎嗅。
這些不利政策的疊加,對于許多中低端的白牌產品造成很大沖擊。
“關稅之外,更致命的是認證要求。”張炯說道。此前許多走小包渠道的貨物不需要認證資質,但800美元關稅豁免被堵死后,若要走批量發貨渠道,有的產品(比如電子產品、化妝品等)則需要做FDA認證,但認證成本向來高的令人咂舌,有的款全套FDA認證做下來,大概需要16萬,如果把所有產品種類都做認證,中小公司基本負擔不起。
業內人士看來,美國消費者原本享受的中國低價商品時代或將畫上句號。極致低價產品并不是賣不動,而是消費者會降低購買頻次,當1美元的東西漲至5美元,確實不能再像以往大手大腳買買買了。
迎來“關稅假期”
關稅降至30%,雖然仍比特朗普上任前要高且800美元關稅豁免政策仍然沒有恢復,但這場持續數月的“政策輪盤”終于暫停了轉動,讓那些曾經焦慮等待的目光,變成了行動的閃電。
“盡管現有暫停期限是90天,但業內認為是一個確定性的信號。”李清說道。
在東莞一家家具出口工廠,老板劉明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重新召集了上周剛剛“提前放假”的工人。之前訂單斷崖式下跌,現在要抓緊這90天窗口期趕工生產。工廠已經緊急啟動24小時三班倒生產模式,“訂單突然回來了,我們得跑步前進。”他告訴虎嗅。
跨境賣家王林對這突如其來的好消息也松了一口氣。他和同行們迅速達成共識:趁這90天的“關稅假期”,加速往美國發貨,把貨備到本地倉庫。“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王林說,“誰能在90天內多在本土備貨,若再次加稅,誰就能占據更多優勢。”
盡管中美關稅迎來“休戰期”,但過去幾個月的劇烈波動已經加速推動了中國外貿企業的多元化戰略。
近一個多月,已有大量品牌開始在北美市場之外的中東、歐洲等地布局。
“這次關稅危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不能再把所有雞蛋放在美國這一個籃子里。”李清說道。
“等、搶、轉”,這是過去一個月里很多外貿人總結出的三字經。
多次關稅戰下,中國外貿人已經練就了鋼筋鐵骨。某業內人士向虎嗅感慨外貿圈的生存法則:哪里有市場,我們就去哪里;哪里有壁壘,我們就繞開它。
對于中國外貿企業而言,這90天的“關稅假期”是機遇也是挑戰。它不僅關乎如何高效利用這段時間搶占市場,更關乎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建立長期穩定的商業模式。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中美貿易的這場“過山車”是否會駛向更平穩的軌道?這不僅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更考驗市場參與者的應變能力。
#我是虎嗅商業消費組編輯周月明,關注出海、消費、IPO等多個領域,行業人士交流請加微信:muzhouzhizhi,請注明身份,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 zhouyueming@huxiu.com。
虎嗅長期關注出海,為應對急劇變化的出海環境,特推出“出海潛望鏡俱樂部”,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資訊、鏈接頭部出海平臺,掃碼下方圖片二維碼了解詳情。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40916.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