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6年6月,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發動內戰,解放戰爭爆發。
面對數目龐大,武器精良裝備充足的國民黨,解放軍不論是在兵力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處于劣勢水平,當時很多人一度認為,這場戰爭的結局早就注定了。
僅僅三年的時間,解放軍就完成了這場史無前例,以少勝多的逆襲。
然而分析原因究其根本,我們能發現解放軍之所以站在人民一邊,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土地改革這一項舉措功不可沒,戰場上甚至連不少國民黨士兵都因此倒戈。
那么當年的土地改革到底改變了什么?又為什么會被全國人民推崇呢?
迫在眉睫的土地改革
舊中國近代土地改革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紅軍時期,毛主席確立的以農民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形成的土改政策,對抗幾百上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尤其在當時清朝后期,老百姓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活更為艱難。
土地兼并嚴重、貧富差距大、剝削嚴重,是老百姓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些加注在身上的重擔,直接導致他們要長年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境地。
如果這時候再加上地主和鄉紳惡霸的欺壓,就會產生許許多多像楊白勞和喜兒這樣層出不窮的悲劇。
事實上關于土地改革這一概念,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也曾有過這個設想,但自“四·一二”后蔣介石背離中山先生思想,代表的是當時大財閥、老阿公的利益,自然也不會提及土地改革的事。
不過共產黨方面一直都沒有放棄土改的想法,為的就是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從而改善普通老百姓和農民的生活環境。
因此1928年共產黨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塊根據地后,立即以此為中心,開始了針對周邊省份和地區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
這一措施立即得到民眾的支持,老百姓們得到了土地,保障了生存環境,能夠吃飽穿暖,也不會有地主鄉紳欺壓,因此幸福感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也開始擁護共產黨的領導。
不過隨著抗日戰爭爆發,當時國內的矛盾焦點開始轉移,全國軍民一心抗戰,自然也顧不上繼續打土豪劣紳,因此這一階段的土地改革只能暫時擱置。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國內的經濟依舊面臨嚴重問題,即便是經過土地改革的老百姓,剛剛經歷戰爭的生活依舊十分艱難。
而且當時面對隨時可能爆發的內戰,以及有可能卷土重來的土豪劣紳,普通民眾的生活可能會再次受到沖擊。
為了改變國內經濟狀況,也為了加速農村發展速度、徹底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適應廣大農民對土地的需求,共產黨決定重啟土地改革制度,打仗和土改同步進行,誓要徹底改變中國農民的生活,徹底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全面消滅封建剝削。
于是1946年5月4日正式發布關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大綱,開啟了劃時代意義的新一輪以根據地為中心的土地改革。
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
縱觀舊中國時期,我黨對于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也更加清楚土地改革能夠帶來怎樣的助力。
以第一次土地革命為例,當時的紅軍只有井岡山一個根據地,但是通過土地改革,得到了周邊民眾的擁護和信任,很多人自愿加入到紅軍隊伍中,從最初的一萬余人發展到長征之前,紅軍巔峰時期人數已經超過了30萬人。
到了抗日戰爭結束之后,解放戰爭開始之前,國內的矛盾已經發生了轉移,中國的未來如今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以國民黨為中心,建立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家,二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答案依舊顯而易見,可當時我黨的主要問題是,解放軍和國民黨戰力對比相當懸殊,國民黨有西方國家支持,以大城市為依托,又占據著中國四分之三的土地,而這一場仗國民黨又一定要打。
因此想要贏得戰爭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就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其主要途徑只有一個——依靠人民。
而想要得到民眾支持,就要繼續在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百姓的日子好過,自然就會“得道多助”,也能夠支持我黨進行長期戰斗。
于是1946年5月,中共正式下達滿足農民土地革命需要的相關指示,決定重新開啟土地改革,進行反奸、清算、減租、退租等相關斗爭。
該行動指示一經頒布,立即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并且在實施過程中適當更改具體執行辦法,除了窮兇極惡的大土豪、劣紳,一般不會沒收解放區內地主們的土地,可以采用適當贖買方式,達到讓普通農民“有地可種”的目的。
截至1947年上半年, 整個解放區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地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以晉冀魯豫解放區為例,1946年10月就已經有兩千萬人口獲得了新土地;東北新解放區, 也已經初步完成了土地改革前針對地方封建勢力的掃清工作,截至1947年7月,已有約630多萬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通過改革新增土地5000多萬畝,達成了人平均8畝地的好成績。
在這股東風之下,共產黨在解放區的支持率再度攀升,民眾的覺悟也大大提高。
從1946年5月開始試行,到了當年10月就有30萬人加入到解放軍隊伍中,極大解決了解放軍的兵源問題,也因此在解放戰爭第一年就取得了殲敵112萬的戰績,同時也反映出了土地改革這一措施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因此以《五四指示》為主要行動綱領的土改過渡政策,得到支持和踐行后,隨著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的戰略推進。
1947年7月開始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制定了一套正式、徹底平分土地的《中國土地法大綱》。
該文件中正式廢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并在村中設立鄉村農會予以接收,并由他們將所有土地進行統一公平分配,在這項措施中,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將在土地的質量和數量上獲得一個公平的數字。
該《大綱》的推行標志著解放區土地改革正式開始推行,與以往的試點和試推行不同,它第一次在法律上進行了規范。
為了保證該政策的公平,也為了監督具體實施過程,中央向各地派出了工作小組,他們深入農村,手把手幫助農民徹底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思想和行動雙管齊下的方式,從根源上讓農民和老百姓真正站起來。
《大綱》實施后,農民獲得了土地的同時也提高了覺悟,有不少積極分子和農民選擇加入到解放軍隊伍中。
而一些沒有加入到解放軍隊伍和不想離開家鄉的民眾,也開始自發在當地成立了不少民團、農民協會和婦女兒童組織。
這些組織的主要功能就是守衛村莊、家鄉,幫助解放軍解決糧食、軍需、醫療等后方問題,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越來越多的民眾站在了共產黨和解放軍背后,這就意味著國民黨的影響力正在減弱,他們的身后只剩下了大資本家,以及一些朱門酒肉臭的所謂“上層人士”。
軍隊人數多少和裝備優劣或許能夠左右一場戰斗,但能否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才是戰爭能否取得最終勝利的內核,顯然國民黨方面并沒有意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或者說他們根本不在乎打著補丁、連飯也吃不飽的老百姓。
丟失了大部分中國人的支持,這才是國民黨之所以會輸掉戰爭的癥結所在,這種情況在解放戰爭一開始就已經初露端倪。
到了后期甚至連國民黨軍隊內部都開始了倒戈,國民黨戰士也是底層民眾出身,他們也是普通人,在看到家鄉人民分得土地,即將過上好日子,他們怎么可能無動于衷呢?
土地革命揭開國民黨失敗內幕
一件事情的衰落和失敗,往往是從內部開始,也是從內部打破,即便來自外在的壓力再大,內部如果沒有問題,這個改變的過程都會十分艱難。
國民黨的失敗就是如此,他們從一開始的自信滿滿,到失敗后的不可思議,除了咎由自取根本想不到別的理由,這也就很好說明他們從一開始就錯了,而共產黨選擇的道路是正確且符合民眾利益的。
也是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土地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順利實施。
這也讓共產黨和民眾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擁護。
相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這種情勢下,會越來越孤立,并逐漸喪失所有優勢,即便他們手中握有精良的“美械”、“德械”,這些都不足以彌補他們在戰爭中逐漸顯露的劣勢。
還是以解放戰爭開始前的雙方力量對比為例,當時國民黨控制了中國七成以上的土地,總兵力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30萬。
此外還有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全力支持,多少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像不要錢一樣運到國民黨軍隊手里。
反觀共產黨,解放戰爭開始后總兵力也只有127萬,而且就是這個數字也有水分,因為其中只有約61萬人擁有戰斗經驗,配備了較為完善的戰斗武器,勉強能夠和國民黨軍隊擁有相較的實力。
而且解放軍隊伍當時還沒有空軍海軍,全中國為數不多的戰斗機和戰艦全部掌握在國民黨手里,完全不敢奢望制空權和制海權。
不要看雙方軍事力量對比懸殊,因為接下來將看到的是,國民黨是如何輸在沒有上前線的66萬解放軍手里。
作為后方留守力量,我黨的66萬同志在中央安排下,前往各地建立解放區根據地,并隨時根據中央政策管理地方,其中土地改革能夠如此順利實施,與他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然這種優勢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才能夠凸顯。
比如在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憑借各方面優勢,先后打了幾次勝仗,解放軍也是接連后退,可這種局面僅僅維持了不到一年時間就發生了逆轉。
其標志就是1947 年7月的魯西南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解放軍部隊取得了殲敵6萬的好成績,接下來就開始了戰略反攻,并以挺進大別山為標志開始向外圍和內陸中心地區滲透部署。
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解放軍就在不斷地勝利中向國統區持續推進。
1948年6月豫東戰役解放軍殲敵9萬,9月遼沈戰役爆發,在中央指示下,林帥帶領包括東野軍在內的70萬兵力,殲敵47.2萬人,要知道當時與林帥對壘的國民黨兵力也才50余萬,結果幾乎是全軍覆沒。
隨后的平津戰役又殲敵52萬,大決戰淮海戰役殲敵55萬,解放軍一步步擊碎了國民黨的所有防線,完成了絕地翻盤,取得了最終勝利。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能看到什么?人數上的逐漸持平,以及戰略上的碾壓,戰略姑且不提,短時間內提升軍隊數量,卻有至少一半原因是土地改革。當時的老百姓到底有多支持解放軍?
他們甚至會傾家蕩產支援前線戰斗,真正做到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家里人口多的,老少爺們一起加入解放軍隊伍,比如山東廣饒的商家連,全村青壯年全部上了前線。
不能上前線的婦女和其他同志也沒閑著,他們在后方保障糧食和其他物資,讓前線的老少爺們完全沒有后顧之憂。
“沂蒙六姐妹”就是其中典型,她們在孟良崮戰役期間,號召全村鄉民在僅僅半個月里就做了5000多雙鞋和15萬斤煎餅,在開戰前夕全部送到了前線。
淮海戰役期間,你根本想象不到有多少人在后方支持了這場戰斗。
543萬民眾!他們用各種土辦法,跋山涉水也要將物資運送到前線,這才保障了戰斗中武器彈藥等關鍵物資的供應,讓解放軍打了解放戰爭期間最大的一場戰役,這些行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土地革命帶來的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革命不僅得到了解放區老百姓的支持,連國民黨戰士內部都影響頗深,一些老百姓在土改期間,還會給在國民黨隊伍中服役的親友帶信,告訴他們老家土改,家里分得了土地的好消息。
接到信的國民黨戰士也十分振奮,他們當初為什么要當兵?還不是因為家里窮,吃不飽飯,沒有地種?
如今家里有地就意味著下一年不缺糧了,能吃飽穿暖,一年只需要農忙兩季,其他時間還能找點其他活兒補貼家用,既安全又穩定,日子這么好誰還惦記打仗拿命換錢啊?
于是大量的國民黨底層士兵軍心動搖,他們巴不得隊伍趕緊輸了,這樣就能回家種地老婆孩子熱炕頭了,想得再美一點,是不是回去后可以爭取一下加入解放軍部隊?
有這種想法的國民黨士兵越來越多,甚至在遼沈戰役期間還出現了國軍士兵“放棄掙扎”,直接扔下武器坐等解放軍收編的場景。
之后的幾場大型戰役中,這種情況更是屢見不鮮,甚至發展到了短時間刀戈相向的情況,前腳剛被解放軍俘虜,緊接著就被收編去打國民黨,還干勁十足。
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更多的國民黨戰士看到了曾經戰友的好生活,仗就更打不下去了,在這種情緒之下,有些隊伍打都不想打,直接選擇投降。
據統計,從1946年7月到1949年7月之間,俘虜、改編、起義的國民黨人數約為450萬,其中有280萬人選擇加入解放軍隊伍中,直接為解放戰爭增加了籌碼,奠定了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結語:
正是因為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大眾才能翻身做主,主宰自己的命運。
在土地改革政策之下,他們可以吃飽飯,可以穿上棉衣,可以少打幾個補丁,這不就是舊中國民眾向往了半個多世紀的穩定,是對千年封建制度的顛覆嗎?
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它改變了所有中國貧苦農民的命運,為中國農業的發展和工業的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它促進了農民的積極性,讓曾經中國農業大國的優勢不斷凸顯。
中國人手里有糧,才能心里不慌,才能在之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建設新中國的事業中。
參考資料:
【1】李雪強段恩雄.論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運動[J]. 江西省團校學報,2002(4):37-38.
DOI:10.3969/j.issn.1672-2108.2002.04.017.
【2】郭葳,高世鷹. 論解放戰爭時期全國土地改革運動的歷史經驗[J]. 文存閱刊,2019(9):200. 【3】高云昌.多視角認識民主革命時期土地改革運動的影響[J]. 招生考試之友,2021(23):33-34.
DOI:10.3969/j.issn.1672-3902.2021.23.016.
【4】付雙龍.淺析解放戰爭時期改造解放戰士的工作[J].軍事歷史,2014(3):50-52.
DOI:10.3969/j.issn.1002-4883.2014.03.010.
【5】李連清.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J]. 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7(6):29-32.
DOI:10.3969/j.issn.1674-8824.2008.06.007.
【6】《論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黃錦華、劉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