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1
崔琰出身清河崔氏,崔氏在他手里開始發揚光大,崛起為關東望族,成為后世有名的門閥世家。
崔琰年少時跟大多數男孩一樣,不愛讀書,酷愛武事,喜歡舞刀弄槍。
結果學業荒疏,到了二十三歲能當兵的年齡,被鄉里征為義務兵。
按照漢制,如果是儒生,可以免除服兵役。崔琰沒咋讀書,連儒生都不是。
崔琰大受刺激,開始發奮讀書,學習《論語》、《韓詩》(西漢人韓嬰對《詩經》的解讀)。
到了二十九歲,拜當時的大儒鄭玄為師。只跟鄭玄學了不到一年就爆發了黃巾起義,鄭玄閉館,崔琰只能回鄉,結果回鄉道路被黃巾軍占領,道路不通,崔琰“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四年乃歸。”
雖然跟鄭玄學的時間不長,但經過六年的發奮苦讀,崔琰學問精進,又在外流浪四年,親身觀察了大漢各地時務,經驗也增長了很多。
所以,不要怕發奮晚,只要肯學習,走出去開闊眼界,學問和經驗總會突飛猛進。
崔琰學成歸鄉,自然名于鄉里,就被冀州牧袁紹征召,崔琰正式踏入仕途。
崔琰這個人雖然開竅晚,但家規嚴謹,養成了一身正氣,立志做一個正人君子。
這個志向可不低,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如果能一直保持正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2
眾所周知,正人君子除了時刻要求自己慎獨外,見了不好的事情總愛說兩句,力求做到匡正時俗。
袁紹為了和曹操爭雄,縱容部下發掘墳墓盜取財寶,以充軍資。
曹操比袁紹更進一步,他還設置了專門的官職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規模化盜墓。
挖人墳墓這種傷天害理的行為,崔琰自然看不過去,他就勸諫袁紹不要縱容部下盜墓,至于袁紹聽沒聽,《三國志》沒有記載,大概率沒聽。
但袁紹覺得崔琰敢于直言,就把他提拔為騎都尉,秩比二千石,掌管羽林騎兵,這級別可不低了。漢朝一個郡太守官俸是兩千石,崔琰因為直言了幾句就被提拔為僅次于郡太守的官,袁紹待他可不薄。
袁紹在官渡沒打過曹操,回到冀州后沒多久就氣死了,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內訌,他們都覺得崔琰是個人才,爭著搶他。袁紹這倆兒子,崔琰一個都瞧不上,故意稱病推辭,袁譚和袁尚可沒有其父的肚量,直接把崔琰下了大獄。
曹操打下冀州后,要網羅人才,像崔琰這種正人君子,自然有所耳聞,就把崔琰辟為別駕從事,崔琰從此成了曹操的屬下。
曹操見到崔琰后,對他說:“昨晚老夫查看了下冀州戶籍,冀州能出三十萬兵卒,確實是個大州。”
崔琰聽到這話,正色道:“方今天下大亂,袁氏兄弟大動兵戈,冀州百姓暴尸荒野,王師方來冀州,沒聽說先撫慰百姓,反倒計算起來能征多少兵馬,曹公難道收服冀州專為兵馬嗎?”
崔琰這一番義正言辭,站在了道德高地,把曹操弄了個大紅臉,趕緊向崔琰道歉。曹操雖是梟雄,對崔琰這種正人君子也畏懼三分,畢竟人家占著理。
崔琰硬剛曹操,讓中原士人刮目相看,這一次對話應該是崔琰的成名戰。
3
既然崔琰是公認的君子,那曹操就把他安排到兒子曹丕那里,讓他教導曹丕。
可見曹操還是屬意曹丕的,要不然也不會把崔琰這種時人敬佩的名士安排到他府上。
崔琰是那種正的發邪的人,只要是他覺得不合規矩的事,總要說上兩句。
曹丕文武兼修,平時沒事就喜歡騎馬行獵,趁著曹操征伐的期間,曹丕放飛自我,縱情于田獵。
崔琰看不過去,就對曹丕說,當年袁氏兄弟散漫放縱,喜歡打獵,結果身死族滅,難不成你想步袁氏兄弟后塵?
曹丕何等聰明,聽完這話趕緊跟崔琰道歉,還保證不再打獵。
曹操稱公建魏國后,遲遲沒有立太子,他在曹丕和曹植之間左右徘徊。
曹操想出個主意,用密信的方式詢問群臣,看看群臣都支持誰。
群臣也都特別懂事,也都以密信的方式回復曹操。結果到了崔琰這里,崔琰不干了,崔琰心想,立儲大事,涉及國本,怎么能用這種見不得人的方式呢?所以崔琰不用密信的方式,直接用露版的方式回復曹操,他對曹操說:
“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
崔琰認為春秋之義是立嫡立長,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該立為儲君,崔琰要以死捍衛大義。
更可貴的是,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不推薦曹植,反而推薦曹丕,尤見其公正坦蕩。
曹操表面上對崔琰大公無私很佩服,但內心里很不爽,崔琰搞這么一套把自己偉光正的人設樹立起來,自然就把曹操映襯的有點卑瑣。
在大漢朝,最正派的自然是天子,天子暗弱,那最正派的肯定是魏公曹操。
你崔琰只不過是一個臣子,你這么正派把魏公曹操置于何地?崔琰不通人情世故,以后自然有倒霉的時候。
4
崔琰倒霉的時刻很快就到來,曹操進位魏王后,很多大臣都上表慶賀,崔琰表薦的楊訓也上表慶賀,時人都譏笑楊訓阿諛奉承,批評崔琰薦舉不當。
平白無故被人罵,崔琰覺得不舒服,就把楊訓寫的賀表拿來看,看過之后給楊訓回了一封信:
“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的意思是賀表寫的很好,不要在乎時人議論,時人的看法總是會變的。
但有心之人覺得可以拿崔琰這封信做文章,就給曹操上眼藥,說崔琰對大王稱王這件事不以為然。
文字就是如此,你可以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完全看有心之人怎么利用。
曹操聽說后,大怒,立即把崔琰貶為“徒隸”,也就是讓崔琰去當苦工。
看來曹操忍了不是一時半會了,是早就想收拾崔琰,現在逮著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就把崔琰一腳踹在地上。
崔琰不愧是個名士,雖然做苦工,仍舊甘之如飴。而且,自從他被罰做苦工后,他的府上門庭若市,很多人慕名來訪。崔琰在接待賓客時,“對賓客虬須直視,若有所瞋”,也就是捋著胡子,有憤慨之情。
曹操聽說后,心想,老小子不服啊,直接派人將崔琰賜死。
曹操殺崔琰干脆利落,不像是臨時起意,倒像是蓄謀已久。
關于崔琰之死,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的更詳細。
據《魏略》記載,曹操不光把崔琰罰做苦役,還給他施以髡刑,剃光了他的頭發和胡子。
崔琰這個人長得很氣派,陳壽稱贊他:
“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意思是說崔琰長的相貌堂堂,胡須長達四尺,甚有威嚴,連曹操都敬佩崔琰這副相貌。
而曹操故意給他施以髡刑,就是為了侮辱他,可見其心歹毒。
據?《魏略》記載,曹操想讓崔琰自盡,還派了一個專使監督崔琰自盡,一開始崔琰沒領會曹操的意思,曹操憤憤的說,崔琰老小子是想讓孤動刀鋸嗎!
專使便跟崔琰明說了曹操的意思,崔琰聽后,釋然的說道:“確實是我不懂事了,我真沒想到曹公是這個意思。”遂慷慨自殺。
三國時期鼎鼎有名的正人君子就這么死了。
崔琰之死應該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本人正的發邪,讓曹操無地自容,曹操嫉恨他,想除之而后快。另一個是曹操想抑制士族勢力,對崔琰這個士族領袖,自然要拿來殺雞儆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