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墻面取代斑駁的灰白,便民快遞架有了遮雨棚……在石泉路街道管三居民區61弄2號樓,一場由居民執筆、用溫情填色的社區“微更新”正在悄然發生。在管三居民區,改變從不依靠單打獨斗,而是全體居民共同參與的成果。從文明樓組換新,到加裝電梯“破冰”,再到志愿隊伍的蓬勃發展,這些細節的背后,都藏著老小區煥新的“共治密碼”,每一步都寫滿了鄰里間的智慧與溫度。
畫筆下的樓組“煥新記”
“現在每天回家都像走進畫廊一樣!”61弄2號樓的居民們談起樓組的變化時,臉上總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原本昏暗斑駁的墻面如今披上了“新裝”,明快的色彩在墻面上跳躍,裝飾圖案與繪畫內容相映成趣,就連轉角處的溫馨提示牌都設計得別具匠心,這些令人驚喜的改變,都源于一場特別的“樓組煥新計劃”。
美術專業出身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閆曉平,將樓道白墻視為畫布,用藝術賦能社區建設,帶領著團隊以墻面裝飾的形式展示社區文化,點綴轉角空間,就連電表箱都穿上了“彩衣”,藝術元素的融入為公共空間注入不少活力。
“樓組改造要像繡花,既繡出‘面子’的漂亮,也縫好‘里子’的便利。”大家一致認為改造不止于美觀,更要注重實用。秉持這樣的理念,除了在“顏值”上作文章,居民區黨總支更在細節處下功夫。
嶄新的信箱整齊劃一;底樓的樓梯架空處增設了可折疊收納在墻上的小板桌,既不影響樓道的暢通和安全,又讓一樓的居民享受到“加梯”帶來的喜悅;樓道口加裝雨棚的快遞架,恰到好處地解決了居民取件和快遞人員的煩惱。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正是“以人為本”治理理念的最好詮釋,從推開門的那一刻起,居民就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便利。
加梯路上的“共治方程式”
2號樓居民在文明樓組改造中凸顯出的共治力量,在幾年前的加梯工程中就早有萌芽。
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管三居民區,面對40%的老齡化比例,“爬樓難”成了懸在老人心頭的難題。
2021年4月,2號樓吹響了加梯的“號角”,但征詢伊始便面臨現實難題:有的業主房屋長期空關,也有居民以房養老常住護理院;低層住戶擔心采光,高層老人為費用心存顧慮……但令人驚喜的是,2號樓居民們在短時間內達成了共識,為小區內加梯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我們不打感情牌,只算明白賬。”在黨建引領下,管三居民區中各符合基本條件的加梯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同步展開。
居委會與居民自發組成的加梯“三人小組”形成了黃金組合,一次次帶著加梯方案逐戶走訪:為低層住戶講解光照疑慮,給高層老人羅列詳盡的費用明細……細化到每件小事。
針對常年出租的房屋,居委會驅車帶領“三人小組”找到業主進行征詢和解釋;探望、慰問常年入住護理院的老年業主,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在守牢底線的情況下,協調底樓居民與出資加梯居民商討最優方案,尋求最大公約數,使雙方都能得益。
“我家樓層高,以前上下樓像爬山,現在一按鍵就到了!”
如今,2號樓的電梯已投入使用,電梯按鈕點亮了老人的出行希望。文明樓組承載著鄰里的共同努力,從“一鍵直達”的幸福到藝術樓組的蝶變,2號樓的居民們用自治的力量,書寫樓組“逆生長”的溫暖故事。
這一成功案例也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在整個居民區激起層層漣漪,“我們改變的不僅是樓道的樣子,更是鄰里相處的方式。2號樓的改造是試點也是經驗,今后我們也會打造越來越多不同主題的文明樓組。”閆曉平介紹道。
從“旁觀者”到“主理人”,管三居民區的自治活力,早已溢出樓組與加梯的范疇,裂變成多元的志愿力量。綠化養護隊的“綠手指”們細心修剪著樓前花草;文明養寵隊的“鏟屎官”們牽著愛犬示范文明遛狗;北海中學護校隊的“銀發護衛”們守護著孩子們的安全通道;平安志愿隊的“紅袖章”們穿梭在小區巡邏……一支又一支志愿隊伍逐漸成立,居民們用樸實的行動編織著美麗家園的幸福圖景,在自治實踐中完成了從“物理更新”到“精神煥新”的蛻變,為新時代社區治理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
原標題:《老小區里的新生活!看這個居民區如何用自治書寫“逆生長”故事》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上海普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