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出門前我做的功課不是太多,這次到奉節來,傻傻的連白帝城夔州城和奉節城都弄不清楚,走了一趟一下子就明白了:
白帝城所在白帝鎮是奉節縣下的一個鎮,夔州古城是奉節老城即原來的永安鎮,現在的奉節縣城在夔州古城的西邊,是三峽水庫蓄水后選址建設的。
以前每逢戰亂,奉節縣治就遷往軍事要地白帝城,和平時期縣治則設在永安鎮。因為白帝城名氣大而且靠近瞿塘峽,我們旅游一般都去的是白帝城。
但是夔州古城也值得一游。
奉節古屬夔州,初為夔子國,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巴國滅亡前巴人幸存者基本都集中在這里。秦漢年間這里叫作魚復縣,和屈原的傳說有關。
當年屈原投湖南汨羅江而死,汨羅江有一神魚張開大嘴吞入屈原的尸體后從汨羅江游經洞庭湖,然后進入長江,再溯江而上,送往屈原的故鄉秭歸。
當神魚游到秭歸時,百姓在江邊失聲痛哭。神魚受感動激動的游過了秭歸還在繼續,直到撞著瞿塘峽的滟滪堆,才猛然醒悟掉頭往回游。
這樣人們將神魚從滟滪堆往回游的地方,叫做"魚復縣"了。
當年劉備兵伐東吳慘敗退守魚復,將魚復改為永安縣。所謂“白帝托孤”其實是“永安托孤”,這里還有當年的永安宮遺址和甘夫人墓遺址,不過早就湮沒在水下了。
直到唐貞觀年間才改稱奉節縣,隸屬夔州府,因為是夔州府治地,所以稱它"夔州"或"夔府"。
這次看看有時間,去白帝城之前,我們先到夔州古城轉轉。
古城免費,我們從北門也就是肅成門進的,進去就看到這個牌子:李白乘舟由此去。
“千古的天下第一快詩”《早發白帝城》,小朋友都會背的一首詩,李老先生就在這里寫的,值得打卡。
當年的李白心情像是極好的,死后逢生的快樂,估計連景色都顧不得看了。
我們倒是 優哉 游哉的到處看景兒。
長江三峽蓄水后,長江水面都上漲,現在的景色和以前都不一樣了,以前的三峽水流細小,現在都成了水波浩淼的湖面。
三角梅正是盛開的時候,這種花開的熱烈,就像是重慶人的脾氣。
旁邊就是氣勢恢弘的開濟門,又稱小南門,用老杜的詩句“兩朝開濟老臣心”命名。
上面有個茶社,布置的很有意思。
在往前是依斗門,又名大南門,也是用老杜的詩句"每依北斗望京華",這是三峽工程后整體遷至寶塔坪的。
據說這里還有所謂的八陣圖,分為“旱八陣”“水八陣”。三峽漲水后,三峽蓄水后也早已沒有蹤跡了。
開濟門正對著耀奎塔,塔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28米,因塔身為白色,故又稱之為“望江白塔”。
耀奎塔始建于清嘉慶33年。有個傳說,說是這個塔建成后,夔州連中五名進士,不知道這個是真是假。
即使沒有這件事,“望江白塔”也是古人祈福川江航行安全的“風水塔”,航船在江上看到這座白塔,心里也是安然的。
耀奎塔旁邊是鮑公館,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里面很是安靜。
鮑公館主人是奉節名將鮑超,他是湘軍悍將,一生參加過500余場戰役,全身負傷多達108處,深受曾國藩器重,并得到朝廷賞識,嘉封為一等子爵,曾被賜“狀勇巴圖魯”“博通額巴圖魯”等封號。
鮑超在湖南提督任上衣錦還鄉,為家鄉建橋筑路設學堂修廟宇。三峽庫區蓄水鮑公館整體搬遷上來。
旁邊沒有開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永安宮大成殿,也是三峽蓄水搬遷上來的。
永安宮就是當年劉備在古夔州的宮殿,有名的“白帝托孤”,其實應該是“永安托孤”。有詩為證: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劉備為陸遜敗,把當時的魚復縣改名永安,希望蜀中永遠安定。
隔壁就是夔州博物館,我們可進不去了,主要是要預約,這個時間點兒已經過了預約時間了。
其實我們也確實沒有時間細細的逛博物館,因為游了這個免費的夔州古城,奉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收費景點等著我們。
夔州古城不大,游客稀少安安靜靜,又是免費還有博物館,不來一趟就虧了。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