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28年前,重慶和四川原本是一個省份,但1997年重慶卻脫離了四川,成為直轄市,那么,當初川渝為何要“分家”呢?失去重慶的四川省,又是否是一個完整的四川呢?
重慶與四川為何要“分家”?
川渝位于四川盆地以及巫山東部地區,重慶位于長江上游,擁有廣闊的工業用地,四川背靠青藏高原,是連接東部沿海,中西部內陸的重要樞紐,兩地地理上緊密相連,實為一體。但整個川渝地區面積卻非常大,超56萬平方公里,并且人口也超過了一億,這就導致行政管理面臨著巨大挑戰。在沒有脫離四川之前,作為四川省的一部分,重慶無法像省會成都那樣,獲得更多資源,因此,在國家整體戰略發展中,并沒有太突出。但是重慶的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自1929年重慶建市以來不到百年里,曾三次被直轄。
重慶地處我國內陸腹地,周圍被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等眾多山脈環抱,形成天然防御屏障,同時長江穿城而過,上游險峻的河谷,使得大規模進攻部隊很難向前推進,這種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優勢,使得重慶在抗戰時期,成為我國戰略大后方,1937年,民國政府機關和國家都城開始由東向西大規模遷移,東部沿海大量工廠遷往重慶,使得這里成為我國戰時能夠滿足國家工業和軍事需求的戰略儲備基地,1939年,重慶第一次升格為直轄市,重慶也憑借自身特殊的戰略價值,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重慶被劃入西南大區管轄,被設立為西南大區直轄市,成為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社會中心,并肩負起帶動整個西南地區經濟復蘇的重要使命。
不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全國各大區被撤銷,重慶也在1954年取消直轄市身份,再次并入四川。
然而,隨著新一輪經濟建設時代的到來,四川開始面臨著面積太大、人口太多、不便于管理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上世紀80年代,開發三峽的戰略構想,再一次凸顯了重慶的重要地位。三峽工程是我國有史以來建設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項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該工程具備防洪、發電、航運三大核心功能,對緩解我國東部地區能源供需矛盾,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全,為西南內陸提供出海通道做出了巨大貢獻。只是三峽工程所涉及的受淹區人民卻足足多達上百萬,如何安置這部分人員,又成了急需妥善解決的問題。經過反復多次設想討論,最終結合川渝地區面臨的實際問題,重慶作為三峽經濟區的中心,成為承接這一重任的關鍵。
同時,隨著長江經濟帶開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相繼提出,重慶再度成為承東啟西、左傳右遞的關鍵樞紐。于是為了加快推進三峽工程建設,協調中西部經濟發展,1997年,重慶升格為直轄市,徹底與四川“分家”。
川渝“分家”后發展現狀
如今的重慶,面積高達8.2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同時也是唯一一個身居西南內陸的直轄市。
重慶交通十分便利,既有長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也有成渝鐵路、川黔鐵路、蘭渝鐵路、渝廈高鐵、渝萬高鐵等多條鐵路線,通達全國各大重要城市、同時,江北國際機場又進一步豐富了重慶的立體交通網絡布局,為身居內陸的重慶對外開放提供便利。2024年重慶GDP高達3.22萬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并且重慶還是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汽車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數字能源等產業優勢突出,是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和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并在支撐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川在失去重慶后,也減輕了一定發展負擔,目前四川面積約48.6萬平方公里,省會成都。該省是連接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要樞紐,還是中西部唯一的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被明確批復為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其肩負的使命不亞于重慶。2024年四川GDP達到了6.4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五,西南地區第一。在四川以成都為核心,西南以重慶為中心的共同發力下,成渝雙城經濟圈誕生,該都市圈被視為是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之后的我國經濟發展第四極。雖然有人認為,失去重慶的四川省,并不算是完整的四川省,但在新時代經濟建設背景下,四川和重慶正在以特殊的方式繼續相互交融,相輔相成,讓整個中西部崛起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