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曾寫道:“一個人走不開,不過因為他不想走開;一個人失約,乃因他不想赴約,一切借口均屬廢話,都是用以掩飾不愿犧牲。”其實做夢這件事也一樣,很多人夢到去世的親人、朋友,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有啥不好的事”,甚至覺得是迷信。
但仔細想想,夢境就像內心深處的一面鏡子,藏著我們沒說出口的話、沒放下的事。老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到離世的人,多半是這些暗示,背后藏著的是情感與生活的密碼。
一、內心深處的思念無處安放,夢境成了寄托的出口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老話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心。當親人、朋友突然離開,那份思念就像野草一樣,在心里瘋狂生長。
隔壁的李奶奶,老伴走了三年,還是經常夢到他。夢里,老伴像往常一樣坐在藤椅上看報紙,喊她一起喝茶。醒了之后,李奶奶摸著空蕩蕩的枕頭,眼淚止不住地流。她說:“白天忙著帶孫子,沒空想太多,可一到晚上,滿腦子都是他。”這夢啊,就是她思念的“出口”。就像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懷念母親,那些沒來得及說的話、沒盡到的孝,都化成了文字。而普通人的思念,就藏在一個個夢里。
還有些人,和朋友分開得太突然。大學室友意外離世,小王經常在夢里回到宿舍,幾個人打打鬧鬧,一起吃泡面、聊理想。醒來才想起,那個人已經不在了。這種夢,不是迷信里的“托夢”,而是心里的思念太重,只能在夢里和想念的人“見個面”。老話說“情到深處自然濃”,越是放不下,越容易在夢里重逢。
二、生活壓力太大,潛意識在尋找安全感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這話一點不假。當生活的擔子壓得人喘不過氣,潛意識就會悄悄“召喚”那些能給我們安全感的人。
朋友小張,工作上被領導批評,項目又出了問題,晚上就夢到了去世的爺爺。夢里,爺爺還是那副和藹的樣子,摸著他的頭說:“別著急,慢慢來。”小張說,醒來之后,心里莫名平靜了許多。在現實生活中,爺爺是他最信任、最依賴的人,遇到困難時,潛意識就把爺爺“請”進夢里,給他安慰。這就像小時候摔倒了,第一反應是找爸媽,長大了遇到事兒,夢里的親人、朋友就是我們的“避風港”。
還有些人,在感情里受了傷,會夢到去世的閨蜜。就像網友分享的經歷,被男友背叛后,她夢到閨蜜摟著她說:“咱不稀罕他,以后姐帶你找更好的!”雖然是夢,但那種溫暖的感覺,讓她有了重新開始的勇氣。老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當我們脆弱時,夢境就會用特殊的方式,給我們力量。
三、某些未完成的事或遺憾,在夢里尋求“和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和離世的人相處時,難免會留下遺憾,這些遺憾就像刺,時不時扎一下心。而夢境,有時候就是來幫我們“拔刺”的。
同事小陳,父親在世時,兩人因為工作選擇大吵一架,之后一直冷戰。父親突然離世,成了他心里最大的疙瘩。那段時間,他總夢到和父親心平氣和地聊天,向父親道歉。慢慢地,他心里的愧疚減輕了許多。這種夢,是他的內心在自我治愈,和過去的遺憾“和解”。就像電影《尋夢環游記》里說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在夢里重逢,也是一種讓回憶延續、讓遺憾減少的方式。
還有些人,因為沒能見到朋友最后一面而自責。網友小周說,她夢到去世的朋友笑著對她說:“別難過啦,我知道你一直想著我。”醒來后,她終于釋懷了。老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夢里的對話,就像是離世的人在安慰我們,讓我們放下心結,好好生活。
夢到去世的親人、朋友,真不是迷信里說的“不祥之兆”。它更像是一封來自內心深處的信,訴說著思念,傳遞著力量,治愈著傷痛。老話說“夢是心頭想”,與其害怕、焦慮,不如靜下心來想想,這些夢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把夢里的溫暖和力量,變成面對生活的勇氣,這才是對離世之人最好的懷念,也是夢境給我們最大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