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龍安區馬家鄉硇后村寶山溝田野里,村民們正在栽插紅薯秧苗,他們頂著夏天烈日,忙碌不停,有的刨坑挖穴,有的拿管放水,還有的插秧培土……
“我們一大早就來到地里了,一直干到現在,今天已經插了三畝多,大約有一萬株紅薯苗。計劃到11點半收工,把這塊地插完。今年都是特地從外地購買優質品種的苗子,耐干旱、產量大、出粉率高。一旦秧苗成活,馬上就進入雨季,就能獲得好收成!”硇后村村民王秋生信心滿滿的說。
硇后村位于馬家鄉政府東南2公里處,總人口700余人,耕地510余畝,屬于淺山丘陵地帶。該村農業傳統種植以小麥、谷子、玉米為主,還有豆類等其他雜糧。耕地大都是旱地,農業收成靠天,所以村里人大部分都是靠出外打工,增加收入,維持生計的。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硇后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據該村黨支部書記王來順介紹,根據區、鄉發展產業指導思想,“因村而異,一村一品”,該村先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老干部、老黨員及在外創業知名人士座談會等,讓大家各抒己見,獻計獻策,選準產業項目,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建設美麗村莊。大家一致認為,發展紅薯產業,切合村里實際。硇后村耕地土性大部分是紅白兩摻的粘合土,適宜生長紅薯;耕地大都在山腳下,稍一下雨,雨水順勢而下流到田里,有利于禾苗生長;天氣干旱時,受山水的影響,也能使土壤保持濕潤,不至于一下子將禾苗旱死;就紅薯本身而言,好栽植,見水就活,成活后馬上進入雨季,正是生長期,也不耽誤地上扯秧,地下結果。進入秋季,雨水變少,日照充足,有利于地下紅薯果實授粉長大,秋末初冬就進入收獲的季節了;更重要的是紅薯屬于穩產高產作物,每畝少則3000斤左右,多則4000到5000斤;紅薯通身都是寶,嫩綠的葉子可做蔬菜食用,味道鮮美,去掉果實后的莖葉可做牛羊飼料,曬干儲存以便牲畜過冬。由此可見,紅薯產業是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
就這樣,該村2024年就流轉土地130畝,全部栽植紅薯,隨年見效,獲得紅薯大豐收,村集體增收達到20萬元,同時拓展了農民就業門路,增加了農民收入。
為了進一步提高經濟收益,該村投資32萬元,興建一個紅薯淀粉生產加工車間,將紅薯粉碎、粉漿沉淀、過篩濾渣、提取淀粉等一條龍生產線,日加工可達5000斤,這樣,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經濟收益,帶動村民增加收入,不但滿足本村需求,就連周圍鄰村的村民也都大車小車拉來紅薯加工。
“盡管現在干旱少雨,村民們仍然對紅薯產業的發展抱有十足信心,連續幾天,堅持抗旱插秧,澆水保苗。截止目前已經栽插秧苗100余畝,三五天就可以完成插秧任務。”王來順說,“下一步,我們要把紅薯產業做大做強,不僅僅在淀粉加工上,還要開展粉條加工、皮渣加工、粉皮制作、薯條制作等產品,形成紅薯產品產業鏈條,把薯類產品精細化,種類多一點,質量優一點,食用廣一點,滿足市場需求,擴大銷售渠道,提高經濟效益,集體經濟力量不斷壯大,村里老百姓收入不斷增加,把硇后村變得越來越美麗。”
“截至目前,馬家鄉不光有硇后村、還有李莊村、東坡村等,他們的紅薯產業基地已經初具規模,通過近幾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賦能鄉村振興新活力。鄉黨委、鄉政府積極支持、引導紅薯產業發展,有信心,讓紅薯產業的“薯”光照亮農民幸福路。”馬家鄉黨委書記牛銘偉表示。
(和耀華)
聲明:“中安興泉網”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