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缽、藥碾、戥秤……這些曾見證中醫藥歷史的老藥鋪器物,如今在《中醫藥傳統器物釋義》中重現生機。這本由紅日藥業中藥研究院中藥技術傳承人于立偉領銜編撰的專著,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梳理了傳統中藥鑒定、炮制、存儲等環節的工具與文化內涵,是紅日藥業對中醫藥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深刻實踐。
中藥材需經炮制方可入藥,此乃中醫藥千年智慧。然而,中藥炮制技藝傳承長期依賴“師徒相授,口傳心授”,局限性明顯。十多年前,中醫藥界為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四處奔走,紅日藥業也開啟“非遺搶救”行動。2013年,紅日藥業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攜手,建立中藥炮制傳承基地,成立“王孝濤傳承工作室”,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制技術國家級傳承人王孝濤的學術思想轉化為可復制的傳承密碼。
(王孝濤傳承工作室一角)
“我們跟著王老學習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工匠精神?!庇诹セ貞浀?。王孝濤作為中藥炮制泰斗,曾走遍全國多地藥廠考察學習,將多年口傳心授的經驗技術轉化為文字記錄的標準化表述。如今,落戶在紅日藥業內的這間傳承工作室,已為企業和行業培養了超過千名專業人才。同時,工作室還受中國中藥協會飲片專業委員會委托建立全國標準化飲片實物標本庫和電子圖庫,并主(參)編多部中藥著作,獲業內廣泛贊譽。
(王孝濤(左)和于立偉(右)編撰的關于中藥的書籍)
但紅日藥業在中藥傳承中的實踐遠不止如此。他們要讓古老智慧“活”在現代工廠里——將傳統炮制技藝轉化為工業化生產,讓千年智慧惠及更多人群。
多年來,紅日藥業累計建立了超10萬張紅外指紋圖譜庫,對常用的600余種中藥進行“全成分”工藝研究,并通過工業化流水線設備,將非遺炮制數據融入生產,確保藥品質量全程可控,實現配方顆粒與傳統湯劑的一致性。
如今,紅日藥業已將中藥炮制工藝完整納入配方顆粒生產,并應用創新設備與技術,在全國八大生產基地、數十個炮制生產線實現產業量化,確保產品品質。
2024年,紅日藥業中醫藥文化傳承行動迎來新的高光時刻:于立偉獲評“國家級老藥工”,其領銜的傳承工作室也被中管局納入“全國老藥工傳承工作室”項目中。,這無疑為紅日藥業在中醫藥文化傳承方面再添有力例證。自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們不僅整理老藥鋪的“記憶碎片”出版成書,還將涵蓋中藥材、飲片、炮制品等多個領域的培訓課程,制作成視頻課程,向全行業開放共享。同時,他們還持續深耕炮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并將優秀成果反哺企業,不斷提升紅日藥業的產品品質與技藝水平。
(正在運行中的生產設備)
作為中醫藥行業的創新引領者,紅日藥業通過非遺傳承與科技賦能的雙重路徑,交出了一份“活態傳承”的生動答卷。 正如紅日藥業相關負責人所言:“非遺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歷史,而是讓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對話?!边@種“守正不守舊、創新不失根”的實踐,或許正是中醫藥走向未來的關鍵密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