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大興安嶺的晨光尚未漫過樟子松的樹梢,十八站林業局依西肯林場的1829號瞭望塔已亮起星辰般的信號燈。這座24米高的鋼鐵哨塔,是中俄邊境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線。守護者徐學勇在此連續值守四年,累計觀測一千多個日夜,報送“正常”2萬余次,用精準判斷筑起綠色屏障。
“我們是森林的眼睛,哪怕漏掉一縷煙,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災難。”徐學勇說。
在紅旗下瞭望
鋼鐵搖籃上的十二時辰
5至6級大風中,鏤空結構的鐵塔如巨型搖籃般晃動。塔樓的門必須用鐵絲固定,否則就會被狂風撞開。“知道自己不會掉下去,但每次晃動,心臟還是會猛跳一下。”徐學勇這樣形容塔上作業的獨特體驗。
春防關鍵期,他的工作時間從12小時延長到13小時——清晨6點上塔,晚上7點下塔,每隔30分鐘向指揮部匯報一次觀測情況。最緊張的是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氣溫最高、火險最易爆發的時段。他必須用望遠鏡掃描每一寸土地,草塘、村落、周邊大地……“在瞭望員眼中,不存在所謂監測死角。”
“0.01%的疑點,100%的守護”
2023年7月22日10時30分左右,東南170度方向發現一縷不明白色煙霧。徐學勇立刻進入“戰斗狀態”,先與09塔交叉定位,再聯系地面36支線管護站核實。最終確認是養路段的水泥攪拌煙,虛驚一場卻無悔:“寧可誤報十次,不可漏報一次。”
夏季雷擊火、雷暴天氣頻發,他一刻也不敢松懈。每當接到落雷預警,他都會打著手電筒再次登塔巡查。“火苗像鬼火,白天看不見,晚上反而更明顯。”
清泉涌流處的守望者
2024年,林業局為瞭望塔打了深水井。通水那天,徐學勇做了一頓久違的過水面條,興奮地拍照發朋友圈:“終于不用每天拉水了!”這句樸實到心酸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森防人的幸福標準。此前,他需要往返16公里取水,一桶水反復使用,洗臉水留著擦地,化雪水用來洗衣。
如今,塔房有了小火炕,鐵柵欄圍起了硬化地面,儲物間裝滿應急物資,節日慰問品更成為堅守的動力。“這是組織的能量補給,我們定當守好八萬里興安。”
徐學勇
森林背后的“人情味”
孤獨是常態,但科技讓這座孤塔有了溫度。閑暇時,徐學勇會拍下林海的四季變化、記錄工作心得,和塔友們分享。會和家人視頻通話,視頻連線時總把鏡頭對準云海翻涌的防火瞭望臺:“看,這就是我守護的八萬里興安!”在那一刻,所有的苦累與寂寞瞬間煙消云散。
同事稱他為“活地圖”,他不僅能準確說出每一片林區的植被狀況,更能通過煙塵的形態判斷火情種類,“養路段的煙柱筆直細長,如灰紗般勻速升向高空;野火的濃煙卻似黑龍翻滾,時而塌縮成蘑菇云,時而扭動著撕開數條煙帶,焦黑的煙團里還迸濺著猩紅的火星……”
“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徐學勇把這句話寫在望遠鏡旁的筆記本上。2025年春天,他多了一個新習慣,記錄防區內野生動物的蹤跡,狍子的叫聲、成隊的野鴨,都是生態向好的證明。
“只要這片林子安好,我的每一天就都有意義。”夕陽西下,電臺里傳來“明天會”的指令,徐學勇輕輕回應:“明天會。”
他不是點燃火把的人,卻是讓文明火種永續的持燈者——24米,丈量著責任的高度;八萬里,丈量著初心的廣度。
孟祥鳳 記者 張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