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不是亂碼,是sa,sa湯的sa,或sha,四聲。
sa湯的根據地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蘇北,魯南,豫東和皖北,以徐州為中心,古有運河貫穿黃淮,后有鐵路縱橫京滬隴海,兵家必爭,商賈云集,盛產帝王,還有sa湯。
這一帶的帝王,全是創業型選手。最早是商湯,圍著轉了一圈,去滅了夏;后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緊跟著宿遷的項羽和豐縣的劉邦,滅了秦。出生于蘭考和曹縣交界處的劉秀建立了東漢,又落到了亳州譙城區的曹操手里。臨沂王氏輔佐司馬家建東晉不算,徐州人劉裕從被人吊打的賭徒,逆襲到南朝劉宋的皇帝。大唐盛世,被一個叫黃巢的曹縣人破了長安,后又被一個叫朱溫的碭山人改成了梁。蒙元被鳳陽人朱元璋推翻,滿清被項城人袁世凱逼退。
這一帶,在中國地圖上,是一個不大的圈,“控淮海之襟喉,兼戰守之形變”,清末狀元張謇建議在此建行省,地理學家胡煥庸也提過建“徐淮省”,其實,建不建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是我眼中的sa湯區。
sa湯區的人,血sa湯一樣熱,骨頭比熬湯的骨頭還要硬,不是說誰牛我跟誰混,而是誰牛我滅誰,滅不了也敢和你較勁,難怪今天也出了劉強東,要和美團掰掰手腕,包括他最近要聯手的胖東來,都有一種獨特的sa湯氣質。
這一帶,當年,常能聽到這樣的對話:
“你看sa?”
“你看sa?!”
“你說sa?”
“你說sa?!”
然后兩個人就干起來了。
再往南一點的人,就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比如蘇州,兩個人用吳儂軟語罵半天,終于忍不住要動手,一方還很客氣:“阿要請奈竊兩記尼光?”意思大概是我請你吃兩記耳光,要不要?對方一聽,往往擺擺手,說不要不要,就自動退去了。
關于sa湯的來源,流行度最高的是同一個傳說:乾隆當年下江南,喝了此湯,甚美,問,這是sa湯?熬湯的人見皇帝都說是啥湯了,附和說是sa湯!就是sa湯!盡管乾隆為中國小吃做出過巨大貢獻,以一己之力代言了后世無數路邊攤,但他本人喝過的可能性并不大,sa湯也不是因為皇帝喝了才好喝,這一帶也不缺皇帝,連皇后都不缺。
sa湯的做法大同小異,寫法卻有幾十種。山東的臨沂、棗莊多寫為糝,或許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禮記·內則》中有記載:“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也是sa湯最早的雛形,大題是肉和糧食熬成的粥,據說孔子當年受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生不了火,連口熱sa喝不上,還得分析sa是君子,sa是小人,也太不容易了。
在徐州,sa寫成“饣它”,乍一看有些嚇人,(讓我想起了鉈中毒的朱令,盡管她去世已快兩年,但我們不應忘卻。)馬市街有一家排隊的長度更嚇人。我去年去排隊喝過,說是起源于彭祖的“雉羹”,倒也不是沒來由。彭祖是徐州人,才讓徐州古稱彭城,另外,徐州sa湯以雞湯為主,沒有臨沂、棗莊的牛肉sa湯稠,但都是胡椒味足,鮮美提神。尤其是頭一天晚上喝了大酒,早晨一碗下去,恢復了大半。
這一帶也產白酒,算是濃香型白酒的重要產區,張嘴就能說出品牌的,有洋河、雙溝、古井貢、口子窖、今世緣,當年還有張弓、宋河、孔府家、孔府宴等等,如今菏澤的楊湖雖不屬于濃香,也是好酒中的后起之秀。這一帶有個順口溜,叫“麻雀都能喝二兩”,人要炸個麻雀就著嘴,喝起來就沒數了,還好有sa湯,讓麻木的血液瞬間五味轟頂。
皖北的sa湯也主要是雞湯,亳州和宿州則寫為“月?”,據說“月?”指湯“月月熬,天天熬,非一日之功”,倒也有道理,湯和人一樣,都是熬出來的,只不過湯是人熬出來的,人是歲月熬出來的。
sa湯起源也是長久的歷史融合,既有彭祖雉羹這樣的傳統飲食遺存,又有胡椒這樣的外來香料,再加上不斷的改良,明清時期才大概形成今天的地方特色,才有了糝饣它月?撒。
遺憾的是,我小時候不僅認不出這些字,也沒有喝過sa湯,老家縣城沒有,即便有的話,對于孩子來說,其味道還是過于刺激了一些。我第一次喝sa湯,已經大學快畢業了,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寫創意文案,老板常帶著我到各地出差,每次和客戶溝通后,讓我現場就寫,大部分當場就能通過,接著簽合同,拿定金,老板特別高興,很慷慨地請我吃吃喝喝,雖然不奢侈,但各地特色總要嘗試一下,有一次,到了他老家棗莊,他說,咱們去喝sa湯吧,我問啥湯?他說,對,就是sa湯!那次,我喝完,也沒明白到底是sa還是啥,看老板喝得嘴角沾著麥仁,眼里閃著火光,一臉滿足的樣子,還有些疑惑。
多年后,我才明白了一個人對家鄉味道的執念。這種味道其實最能代表一個地方的精神風貌,無論精致還是粗糙,含蓄還是奔放,都是一方水土凝成的魂魄。
糝饣它月?撒,還有啥?
歡迎轉發,點贊,點在看。
另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請將公眾號加星標置頂,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感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