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中心醫院神經內科病房內,常常能看到一位溫暖燦爛卻目光堅定的女醫生。她就是剛剛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的神經內科主任趙靜。30余載從醫路,她在中風防治領域的創新實踐、科研探索、公益科普以及國際影響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區域卒中患者、醫學教育以及全球公共衛生事業做出了貢獻。
“這種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貴”
“每耽誤一分鐘,腦細胞就死亡190萬個。”這是趙靜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每每看到因延誤治療而癱瘓的患者,她感到無比心痛,暗暗下定決心:必須讓老百姓記住中風的征兆。2016年,她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劉仁玉教授首創的“中風120”應運而生——“1看臉不對稱,2查手臂單側無力,0(聆)聽言語不清”。這個看似簡單的口訣,背后是趙靜希望中風征兆患者快一點、再快一點送醫的初心。
“中風120”橫空出世,不僅填補了我國腦卒中早期識別教育的空白,還顯著降低了閔行院前救治的延遲時間。趙靜還帶領團隊攻克了靜脈溶栓、動脈取栓等先進技術,牽頭“區域黃金1小時救治圈”,打通綠色生命通道,并率領院內多學科團隊,院外聯動社區、急救中心,創立上海市創新服務品牌“中風120急救頭等艙”,開啟365天*24小時的綠色生命通道,填補了上海市西南地區卒中急救一體化空白。
“記得有位老先生跟我說,就憑著這個口訣他救了自己老伴一命。”趙靜眼中閃著光,“他說看到老太太嘴角歪了,立即撥打了120。從發病到手術只用了2小時,現在老太太還能跳廣場舞呢!”這樣的故事,趙靜聽了十分欣慰。“當看到患者重新拿起的畫筆,重新邁出的腳步,重新綻放的笑容,這種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貴。”
離預期還差很遠,必須繼續努力
明明可以靠臨床立足,偏偏另辟做科普的蹊徑。“中風120”識別法提出之后,趙靜化身為“科普達人”,自己寫文案,自己出鏡拍攝,帶領2萬多名醫護人員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個簡單好記的識別法教給大家,只希望它能成為每個人都能掌握的必備技能。為此,她還一度被誤解為“不務正業的醫生”。
如今,對趙靜來說,做科普已經駕輕就熟,并衍生出多種形式,如“家—校—社—醫—媒”社區卒中防火墻,家校聯動、社區科普、全科醫生培訓、高危人群在線管理以及媒體宣傳等多方聯動突破科普瓶頸;又如“一鍵啟動,從家開始”的急救直通車模式,實現了家庭、急救人員與卒中團隊的多層聯動等。經過持續幾年的科普“攻關”,效果逐步顯現。目前,閔行缺血性中風患者的院前延誤時間中位數從18.72小時降至6.00小時,3小時到院率從5.8%上升到33.4%。
“中風120”策略不僅在國內取得巨大成功,還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中風+急救號碼策略被翻譯成聯合國所有官方語言,并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但趙靜的“閃光點”遠不止這些,這些年來,她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SCI文章70余篇,研究成果改寫了11個卒中相關指南和共識,還被納入國家衛健委政策、中國卒中急救地圖及高等教材。“雖然‘中風120’識別法成效顯著,但距離當初的預期效果還差很遠,我們必須繼續努力……”
專家門診信息
趙靜
中風120創始人,主任醫師,復旦大學教授、博導,閔行區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擅長卒中預防、急救和急危重癥救治以及帕金森病診治。
專家門診時間:周三上午
門診地點:莘松路170號門診4樓
記者:陳美玲
部分供稿:區衛生健康委
初審:岳順順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