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人員清除溝渠內淤積的泥石。南寧工務段供圖
5月9日凌晨2點,國鐵南寧局南寧工務段貴港覃塘線路維修工區副工長李德松布置工作:“剛接到段防洪辦通知,預計凌晨3點至5點黎湛鐵路有大到暴雨,現在我們要做好出巡、網格進點準備工作,大家穿好雨衣,帶好工具。”隨后,職工們攜帶鐵鍬、鐮刀等工具,2人一組按照網格劃分方案,踏入了漆黑的雨夜,奔赴各自的網格區間開始巡守。
雨越下越大,打在雨衣上噼里啪啦作響。6時20分,在巡檢到黎湛鐵路上行K19+500米處時,李德松敏銳地發現右側路塹邊坡發生溜塌,且部分泥石已經淤堵排水溝。見狀,李德松立即撥打電話向段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報告險情,聲音沉穩卻帶著一絲焦急:“這里路塹邊坡溜塌,排水溝淤堵嚴重,暫不影響行車安全。”接著對現場畫面進行拍照回傳。同行的吳健則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周邊,仔細察看是否存在其他潛在隱患。
險情就是命令!作業人員聞訊而動,快速到達現場。此時,排水溝內的淤泥已經沒過膝蓋,黃春富穿著笨重的膠靴,時不時發出“噗嗤”聲響。他雙手緊握鐵鍬,用半個身體重量鏟起一鏟淤泥,黃色泥漿順著鐵鍬邊緣簌簌掉落,艱難地將淤泥裝入編織袋。汗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順著他的臉頰不斷滑落。
為了進一步筑牢防線,李德松帶著兩名隊員在溜塌處打下11根木樁。“木樁再打深一點。”他嘶啞著嗓子指揮,暴雨砸在草帽上噼啪作響。隨后,他們將木板靠在打好的木樁上阻止二次溜塌,并將裝好的編織袋有序堆砌在木板外側,一道堅固的“防洪墻”逐漸成型。
隨著淤泥不斷被清理,水溝排水逐漸恢復,休息間隙,2024年新入職的林岳陽摘下手套,他的雙手已被雨水浸泡得慘白浮囊,一道道紋路清晰可見,指甲縫里還殘留著清理淤泥時沾上的泥土和沙礫。但他只是輕輕甩了甩手,又重新戴上手套投入到工作中。
這條水溝連接黃練站內排水設施,溜塌的泥土淤積導致站內排水受阻。如果清理不及時,將會導致黃練站內雨水排不出去,持續強降雨甚至會造成水漫道床,影響列車的運行安全。
“由于本次降雨是廣西久旱后的一次強降雨,旱澇急轉容易造成不良地質區段發生邊坡溜坍、巖溶陷穴等隱患。因此在檢查時我們依據‘一格一案’加強重點線路巡查,有效預防災害發生。”李德松說。
經過2個小時奮戰,路塹邊坡溜塌淤堵排水溝隱患得到有效處置。淤塞的水溝重新暢通,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雨水順著溝渠歡快地流淌。職工們再次用實際行動保障了鐵路的安全暢通。(宋彤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