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周口市農科院新選育推廣的周麥37號、周麥38號小麥新品種被農民朋友稱之為“姊妹花”,面對今年的干旱天氣,這對“姊妹花”依然表現不俗。
眼下,正值小麥灌漿期,商水縣高標準農田內一望無垠的小麥長勢良好。記者在種糧大戶周群元種植的周麥37田地里看到,一株株小麥莖稈粗壯,穗多穗齊。盡管灌漿還沒結束,穎殼內的籽粒已圓圓鼓鼓,看著豐收在望的小麥,周群元很是激動。
商水縣種糧大戶周群元說:“穗子長,距離大,它的籽粒就大,灌漿灌飽以后就形成‘千粒重’增加,千粒重增加,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周群元告訴記者,小麥要高產,良種是首選。自己選種周麥37之前,先后種植了100畝地和400畝地進行試驗,兩次試驗種植,周麥37不僅田間管理省事,而且高產穩產。去年秋季,一下子把種植面積增加到1500多畝。
商水縣種糧大戶周群元說:“周麥37,個子低、桿子硬,從種到收不生病。從目前的長勢看,后期只要沒有天災或自然災害,今年每畝有望達到1700斤的產量。”
目前,周麥37已廣泛在河南、江蘇、安徽等小麥主產區規模種植,深受農民朋友喜愛。
安徽省宿州市種植大戶陳根山說:“去年種的有不到一百畝,今年連片種了有八百畝,在我們那兒表現的相當好,能成到每畝45萬穗左右,今年每畝也不會低于1700斤。”
周口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說:“周麥37高產主要表現在結實性比較好,特別是橫向結實性,大穗,能夠保證粒數。另外周麥37在抗病性方面,也表現比較突出。特別是在今年連續干旱的情況下,周麥37就表現在耐旱性這方面,還有就是抗倒,抗寒性也比較突出。”
韓玉林介紹,結合高產創建和糧食單產提升行動,周口農科院小麥育種團隊在推出周麥37的同時也培育出周麥38,兩個新品種在黃淮麥區區域試驗中,均表現出高產、穩產、抗寒、抗旱、抗病、抗倒伏、適應性廣等特點。未來幾年,周麥“姊妹花”將有望成為我省乃至黃淮麥區的主導品種。
沈丘種糧大戶徐喜廷說:“周麥38確實產量高,去年實收每畝1500斤,今年我種了300多畝,明年會種500畝以上。”
周口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農科院還會圍繞小麥的高產、抗病、抗逆下大功夫,培育出更好更多的小麥新品種,為糧食增產,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周口廣電融媒體記者 王振偉 張光華
編輯/柴秀杰 審核/謝明 監制/武文科 總監制/程戰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