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寧5月14日電(黃令妍)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連片蔗田里,一根根管道依次排開,水流順著小孔緩緩浸潤蔗田。“滴灌帶緊貼蔗壟,做到精準灌溉,甘蔗吸收好,節水又高效。”廣西農投糖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甘蔗公司副總經理黃國生介紹,公司結合不同土壤墑情制定相應抗旱措施,對水源不足的地區,指導種植戶采用地膜覆蓋、深耕深種、淋水種蔗等方式,搭配科學用肥,保障甘蔗出苗率、成活率。
圖為南寧市武鳴區糖料蔗水肥一體化生產基地。廣西發改委供圖
全國每三勺糖,兩勺來自廣西。作為全國最大的糖料種植基地和食糖產區,廣西糖料蔗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連續21個榨季占全國6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糖罐子”,在保障國家食糖供給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11月以來,廣西秋冬春連旱的罕見天氣,為這項“甜蜜事業”帶來影響。今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和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兩次聯合發布甘蔗干旱災害風險預警。
蔗田向來被譽為糖業發展的“第一車間”。廣西各地采取措施抗旱,全力守護糖業“第一車間”的綠色希望。今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和廣西甘蔗創新團隊研究提出了《2025年甘蔗抗旱和甘蔗春耕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建議加強甘蔗自留種莖精選和保存、合理安排新植蔗種植、加強宿根蔗的管理、大力推廣抗旱栽培技術措施、及時補苗以及加強病蟲害防控等。“中國糖都”廣西崇左市引導企業落實打井、水箱補貼,提供部分柴油支持等,有效緩解多個村屯蔗農的用水難題,減輕農戶抽水灌溉的負擔。
廣西農投糖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廣西規模較大的食糖生產經營企業之一。該公司工作人員稱,公司通過科學調度水源、鋪設滴灌設施、利用小型灌溉設備灌溉等方式,努力讓甘蔗喝上“及時水”。目前公司(含托管企業)已緊急安排抗旱專項資金上千萬元,組織灌溉逾32.8萬畝,緩解干旱對甘蔗生長造成的不利影響。
除科技抗旱,在廣西多地糖料蔗種植基地,越來越多的機械化設備涌現,甘蔗種植及收獲模式正從分散向集約轉變,生產效率不斷提升。
春耕關鍵期,在位于廣西橫州市平馬鎮的甘蔗種植基地,種植大戶黃雪梅正坐在甘蔗播種機上。“之前播種要彎腰一個個種到田里,每人每天只能種植6分地,需要130元工錢。現在4個人用機器一天能種滿20畝,省下很多支出。”黃雪梅介紹。
這樣的機械化春耕場景,正成為蔗區新常態。配備北斗導航的智能農機,可實現開溝、下種、施肥、覆土、擺滴水帶及蓋膜一體化作業。目前,廣西已創建3個全國主要農作物(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建成23個高效機收示范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糖料蔗分步式機收服務點200個以上。
圖為南寧市賓陽縣糖料蔗生產基地機收作業現場。廣西發改委供圖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廣西聚焦甘蔗健康種莖標準化關鍵技術研發,支持科研院所開展育種研發。目前在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完成登記的175個甘蔗品種中,廣西自育品種75個,占比43%。2024年,廣西全區糖料蔗良種覆蓋率達98.7%,其中,廣西自育品種覆蓋率達92.65%,均創歷史新高。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為持續推進蔗農增收、提高農民種蔗積極性,廣西實施糖料蔗收購“首付價+糖價”聯動機制,通過二次結算方式提高糖料蔗收購價格,讓蔗農充分享受改革紅利。當前,廣西全力穩定甘蔗種植面積。2024/2025年榨季,全區糖料蔗種植面積1135萬畝,增加11萬畝。(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