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FM103.8三亞之聲 Super Radio 王牌旅游節目《即刻出發》主持人龍夜與《銀城雨巷》總制片人及該劇編劇的對話。
第一部分:景域奇創集團文旅營銷事業部總經理、《銀城雨巷》總制片人馬歡
主持人:作為文旅微短劇《銀城雨巷》總制片人,請和我們分享一下《銀城雨巷》的亮點。
馬歡:作為《銀城雨巷》的總制片人,我一直希望這部文旅微短劇能打破行業固有模式。響應國家文旅融合政策號召,我們在去年底完成拍攝,今年 3 月于抖音平臺首播。
過程中,我始終思考:如何讓文旅短劇既有文化深度,又能引發市場共鳴?最終我們選擇以 "創新敘事 + 文化融合" 為核心,跳出傳統宣傳片的框架。
劇情上,我們以家國情懷和年代記憶為敘事主線,將故事扎根于益陽明清古巷,把油紙傘制作、梅山剪紙等非遺文化巧妙融入劇情。同時大膽加入穿越、帶貨直播等市場熱點元素,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設計,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碰撞出火花。我一直堅信,文旅短劇不能止步于簡單的文化展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創新嘗試,既能傳遞益陽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借助熱點元素激發觀眾自發傳播的熱情,讓作品真正 "破圈"。目前來看,這種將文化內核與流行元素相結合的模式,或許能為行業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主持人:您參與過很多商業電影和文旅短劇的制片工作,有這兩類內容在目標受眾和創作邏輯上有哪些本質差異?
馬歡:商業電影與文旅短劇的創作邏輯,確實有著本質差異。前者遵循純商業邏輯,像《八月未央》《摸金祖師》《天機十二宮》這些作品,我們在創作時更多考慮市場需求與觀眾喜好。盡管它們也承載著文化傳播的功能,有著精神引領的初衷,但相比之下,文旅短劇肩負著更強烈的使命感。
這兩年國家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我們制作文旅短劇,核心是要傳遞地方文化精神。它不只是為了讓觀眾對劇中場景產生旅游打卡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搭建起觀眾與地方文化之間的橋梁。通過精心設計的劇情、場景,以及人物臺詞,將民俗文化、歷史人文生動展現出來,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深度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
當然,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既要堅守傳播地方文化的初心,又要接軌市場,提升作品的大眾接受度。只有讓文旅短劇既有文化深度,又能貼近市場需求,才能實現文化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真正把地方文化、歷史人文、價值觀傳遞給更多人 。
主持人:您認為一個城市或景區要想通過內容營銷突圍,需要具備哪幾個關鍵要素?能否結合《銀城雨巷》的選址邏輯舉例?
馬歡:如何在內容營銷中實現突圍?這是我們團隊一直在鉆研的課題。在實踐與探索中,我們總結出內容營銷的核心,在于精準洞察用戶需求,并傳遞差異化價值,具體可以拆解為五大關鍵要素:
第一,打造核心記憶點。每個目的地都有獨特的文化 DNA,我們要做的是找到它的顯性表達方式,將其塑造成具有價值的符號化 IP。
第二,構建沉浸式內容體驗。如今的游客早已不滿足于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 的觀光模式,他們更渴望深度參與。我們必須圍繞用戶體驗設計內容,讓游客有故事可講、有體驗可曬,真正將行程轉化為值得分享的內容。
第三,強化數字化營銷與長效運營。通過優質內容創作,結合多平臺精準傳播,與用戶建立情感共鳴。這需要一套系統化的內容運營機制,持續輸出有吸引力的內容,而不是單點式的傳播。
第四,提升服務品質。再好的營銷最終都要回歸體驗本身。只有讓游客在目的地獲得優質服務,才能形成口碑效應,實現 "回頭客 + 口口相傳" 的良性循環。
第五,擁抱技術創新。我們需要善用新技術賦能內容創作,通過故事化敘事、跨平臺聯動和用戶共創,提升參與感。就像我們在制作《銀城雨巷》時,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明清古巷的資源轉化為可傳播的故事,從單向輸出升級為可參與的互動體驗。后續我們還會推出劇中同款打卡點,真正實現 "跟著微短劇去旅行"。
這種影視 + 旅游 + 電商的融合模式,我相信代表著未來旅游內容營銷的發展方向。它打破了傳統宣傳的界限,讓文化傳播、旅游引流和商業轉化形成有機閉環。
主持人:對《銀城雨巷》后續傳播策略有哪些思考,有沒有想過如何讓短劇流量轉化為可持續的旅游消費?
馬歡:目前,《銀城雨巷》正在抖音平臺進行首輪更新,后續,我們計劃陸續登陸央視頻、芒果 TV、愛奇藝等多個平臺,讓更多觀眾看到這部作品。
如何將短劇帶來的短期流量,轉化為可持續的旅游消費?這是我們團隊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拍攝《銀城雨巷》的初衷,就是希望以明清古巷為窗口,向大眾傳遞益陽獨特的文旅魅力。我們想通過這部作品,展現當地的非遺文化、風土人情,以及背后蘊含的價值觀。
期待大家能通過《銀城雨巷》認識益陽、了解明清古巷,更希望大家能走進劇中場景,親自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風情。
第二部分:資深影視人、《銀城雨巷》編劇,萬金文化總裁謝婉怡
主持人:作為《銀城雨巷》的編劇,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編劇創作與內容理念嗎?
謝婉怡:創作《銀城雨巷》劇本時,我把它當作一次充滿挑戰的 “命題創作”。畢竟作為文旅短劇,我們要深度結合益陽明清古巷的特色,這就要求劇本既得傳遞地方文化,又得有吸引觀眾的故事內核。
一開始,我沒有急著動筆,而是先走進益陽,和文化館館長、博物館工作人員,還有當地民間藝人深入交流。在一次次對話中,我越發清晰地意識到:如果只是把它拍成一部宣傳片式的短劇,很難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所以我決定,要寫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融入趣味性、感染力,還要把油紙傘制作、梅山剪紙這些非遺文化,以及明清古巷的建筑特色自然地串聯進去。
經過反復構思,我把故事設定為 “網紅穿越到 1941 年抗戰時期” 的獨特視角。當主人公在古巷里邂逅愛國青年、油紙傘傳人,還有另一位穿越者時,愛情、家國大義與文化傳承的線索就此展開。這四人的命運交織,不僅承載著扣人心弦的劇情,更寄托著我對益陽歷史人文的敬意與表達。確定這個故事架構后,我才真正開始動筆,希望用文字讓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明清古巷 。
主持人:您參與過眾多影視項目,認為一部成功的劇本最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是什么?有爆款公式存在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這個公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需要根據不同題材靈活調整。在我看來,打造爆款劇本有兩個核心要素。
首先是題材選擇。這就像選賽道,賽道選對了,成功的概率自然更高。如果選擇過于小眾的題材,受眾基數小,出圈難度也會更大。反之,選擇契合市場趨勢、有潛力的題材,再結合優質平臺的傳播力,就相當于為爆款打下了堅實基礎。
其次是故事與人物。一個好故事是劇本的靈魂,它需要有清晰的邏輯、強烈的情感共鳴點和足夠的戲劇張力。而人物設定則是故事的載體,鮮活立體的角色能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好題材、好故事、好人物,三者相輔相成,才有可能誕生真正的爆款劇本 。
主持人:您覺得AI對編劇有什么影響?認為技術會在哪些環節替代人類,哪些絕不可替代?
謝婉怡:最近我和幾個專注技術研發的朋友一直在搗鼓一款新的 AI 產品,目標是生成 8 分鐘以內的微短劇劇本。在反復探討的過程中,我對 AI 目前的發展狀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不得不說,現在的 AI 技術已經相當出色了,能快速抓取海量素材,生成頗具亮點的故事框架。但要說讓他完全獨立創作出優質劇本,還為時尚早。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劇本的評判標準始終掌握在人手中。AI 可以通過算法學習、模仿,產出符合市場大數據偏好的內容,但作品是否能真正打動人心、是否契合創作者的藝術追求,這些極具主觀性的判斷是 AI 無法替代的。
畢竟,人類擁有獨特的情感與審美,每個創作者對 “好劇本” 的定義都帶有個人化色彩。這種充滿溫度與感性的藝術判斷,正是編劇工作中不可被技術取代的核心價值。即使未來 AI 在創作效率上不斷突破,最終決定劇本 “靈魂” 的,依然會是人的情感與選擇。
主持人:作為編劇兼公司管理者,不同的身份會有什么選題或者視角的影響?
謝婉怡:在影視行業里,身份的雙重性時常讓我陷入矛盾又真實的思考。作為公司管理者,盈利是必須扛起的責任,這也是每個制片人在項目初期就該盤算清楚的事。雖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但至少要在立項前,把風險和收益反復掂量透。這種立場下,選題時難免要變得 “現實”。比如遇到過于文藝的項目,心里就會打起小算盤 ,到底值不值得投?即便咬牙投了,虧損紅線又該設在哪里?這些都是管理者繞不開的考量。
可一旦切換到創作者模式,感性就會瞬間占據上風。有時讀到一個特別動人的劇本,明知道商業回報堪憂,卻還是忍不住想把它搬上熒幕。這種時候,心里就像住著兩個小人在打架:一邊是對藝術創作的純粹熱愛,恨不得立刻拍板;另一邊是對公司業績的理性考量,提醒自己別沖動。這種 “精神分裂” 的狀態,大概是每個影視從業者都經歷過的掙扎。最后往往要在理想和現實間反復權衡,對內說服自己接受妥協,對外與各方協調爭取,才能做出一個相對平衡的決策。
主持人:如果一位年輕編劇想靠寫作養活自己,您會建議TA先從哪個賽道入手?
謝婉怡:我的建議是先從短劇入手。影視創作就像不同賽道的競技,微短劇、電視劇、電影、綜藝各有特質,擅長寫電影劇本,未必能駕馭微短劇的節奏;玩轉微短劇的人,也不一定能把控電影的敘事邏輯。
為什么推薦短劇作為入門首選?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周期短、試錯成本低。新人編劇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積累經驗,發現不足并及時調整。如果想要進一步提升,再向電視劇、電影領域拓展會更從容。
至于綜藝,它的創作邏輯和劇本類作品完全不同。綜藝劇本的彈性極大,更多要根據參與真人秀的演員臨場表現靈活調整,很難形成標準化的編劇訓練體系。所以在我看來,綜藝雖然值得嘗試,但對編劇新人來說,并不是打磨基本功的最佳選擇。
如果確定從短劇入行,我建議優先挑戰 3 分鐘以內的微短劇。這類作品對結構、節奏的要求極高,平臺甚至會精確到秒數規范創作。在這種嚴格框架下訓練創作能力,就像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一旦掌握了這種 “小而精” 的敘事技巧,再去駕馭長片的起承轉合,反而會更加游刃有余。畢竟電影的敘事節奏相對舒緩,和微短劇追求 “快速引爆” 的邏輯有著本質區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